竹编娘子种田日常(277)
三个人抱在一起哭得稀里哗啦。
兰英婶也道:“都好起来了。”
第121章 铺子开张
二月廿五,李秀婉的李记食肆和姜姀的竹编铺子一道开张。
宋衍买了一串长龙似的鞭炮,找人算了个黄道吉时,放得噼里啪啦震天响。
彼时正值午食时间,且县城里还是头一回有这种双铺合一、招牌并立的铺子出现,来看热闹的客人就多了些。
李秀婉只觉得自家食肆的门槛都快被踩烂了,在后厨忙着颠锅做菜。那被誉为镇店招牌的爆鱼鳝丝浇头面,出了一锅又一锅。
食客们吃得一个个叫好,都道满嘴咸鲜,咸甜适宜,尤其那鳝丝嫩得几乎不需要怎么嚼,一滑溜就顺着舌头吞下去了。
开张头一日,怕他们夫妻二人忙不过来,沈叔和孙叔都来帮忙了。
李贵生忙着给客人点菜记菜的工夫,沈叔就擎着一块四四方方的竹编托盘,在后厨与前堂之间穿梭,给各种客人送上最新鲜热乎的吃食。
孙叔则在左右肩上各搭一块抹布,收拾了前桌客人的碗筷后,飞快地用湿布抹了桌子,再用干布抹上一轮。
这样食客们就能舒舒服服地落座,不会因为桌上残留了水渍、汤渍,脏污了袖子。
正是这些小小细节,叫客人们吃得更是舒心。才刚开张,就有不少客人是听他人口传口,闻名而来的。
至于如何将那些进店的客人引进后堂,便是将李记食肆里的各色物品,全换成竹编的。比如竹蒸屉、带把手可随手提留的小竹罐子,还有隔热用的竹垫子、竹托盘、竹筷筒、竹帘子,甚至连盛面饼和脆豆的盘子,都是姜姀手作的。
但凡那些不粉、不汤的吃食,都用竹盘、竹碗来装,妥妥的一号广告位。
小果、与哥儿、霜霜站在门前迎宾。都身着大红毛边短褙子,扎一对双丫髻,上头系红绦。一个个面粉肤白,胖乎乎惹人怜爱。
好些个路过的娘子,见了他们仨,一面向在旁看着的宋老爷子道“老爷子好福气”,一面忍不住上手掐一把孩子们圆鼓鼓的腮边。
这时三个小娃娃便齐声道:“欢迎欢迎,客人慢用。”
等人出来,又道:“客人好走,下回再来。”
跟仨年画娃娃似的,靠贩卖可爱,也给食肆吸引了不少客流。
姜姀的铺子开在后堂。
签完转租的契书,再等赵牙人那边的准许开店手续办完,她便寻人改了改后屋的装潢。将原本的卧房改成了两隔间,一间给孙叔夫妻俩,一间添两张窄床,中间用苇帘隔开,给孙喜和孙乐两姊妹睡。
这四位就是先前从赵牙人那处领回来的篾匠一家。
当初赵牙人领姜姀同他们相见时,这一家四口还不长这个样呢。到牙行问过才知,孙叔一家子此前在北境陈州过活。靠着祖传的手艺吃饭,日子也还算过得去。
后来夜半被人惊醒,竟是敌军一夜之间连破三城,祸及自家所在的连州,赶紧收拾了家中细软,带老婆孩子往南边赶。
可惜屋漏偏逢连夜雨,大批流民过境,围堵他们所乘的驴车,哄抢了他们身上所有的干粮银钱。自此一家子身无分文,被迫和流民一起,徒步往南边迁徙。
昏天黑地地走了两月余,终于走到南面水乡。女儿孙喜实在饿得不行,看见村子里一户人家院门大敞,院外墙边有一只肥鸡,正高挺着脖颈走来走去。
一时间头脑发昏,没顾上家人的拦阻,冲了过去。
姜姀也是后来才知道。孙喜就是陈秀花摔倒致偏瘫一事的始作俑者。宋衍从陈四郎那里听说这事时,孙喜他们已经在被送去官府的路上了。
因陈秀花大闹山间一事,宋衍和陈四郎不打不相识。在这乡野之地,一个善颂诗词,一个善题画作,都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反倒格外惺惺相惜。
所以当时宋衍提出,以四幅大瑨山水替孙叔一家子赎命时,陈四郎当场便答应了。也是这事儿闹出来以后,陈二郎才被气到急火攻心成了歪嘴。
许是觉得自家这弟弟书读得不成,又考不上科举,却生得一副文人脑子,总觉得自个儿高人一等,满嘴礼义孝悌,却频频做出不忠不孝不义的荒唐事,几次三番害了家里。
姜姀顾不上旁人家的事,只在得知这件事的始末后,去陈四郎处,以在县城开店不便为由,退了孩子们的学钱。
最后还是请宋老爷子帮忙,让他以过来人的眼光,在县城里物色了一名人品、道德、性子、学识都稳定的夫子,将三个孩子转到了他那里。
至于宋衍和陈四郎的交情……
宋衍道:“用画赎人一事,我本以为他不会答应,只是随口说说罢了。那日我身上揣了不少银钱,本打算先叫孙叔一家子道歉,再给银钱赔偿。为的是让他们在官府少吃些苦头,出来后无病无伤,还能做竹编就行。没想到陈四郎竟不要我的银钱,只要那四幅画卷,还当场将人推给了我,显得那叫一个深明大义。我便也看清了他的人品,日后少来往就是。”
但今日新店开张,陈四郎也来捧场了。姜姀便请李秀婉煮了一碗招牌爆鱼鳝丝浇头面给他,还帮他付了银钱。该有的礼数得有,至于深交,还是算了吧。
除了改造卧房,姜姀还在院墙上开出一扇侧门。因这间铺子是边间,东侧有条巷子可通车马。这样到时竹子运进运出,做好的竹编搬进搬出,就不会和李秀婉店里的人流打架了。
她还做了个小小的木牌子,刻上“姜记竹编铺”的店名,挂在侧边门上。这样日后有路熟不想吃饭的客人,就不用从前头李秀婉的食肆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