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请宿主尊重任务(197)
卖完这些,她抽空回了趟娘家,给他们拿了二斤肉,一斤菜油一斤盐,又给了十二五毛钱。
这是他们之前说好的,东西卖出去后五五分账,杜红英承担了卖的风险,再说创意是杜红英给的,如果不是闺女给他们说这种款式,他们也没法卖这么贵不是?
对于这份收入,大家都很满意,约定暂时就不编了,等明年夏天再卖。
第165章 年代文里的弃妇34
秋收时,队长果然给她安排了个轻省活,就是在晾晒场看包谷。
看包谷是两班倒,白天一拨晚上一拨,每天6个工分。
对此,杜红英很满意,她虽有力气,但她不想下地,因为玉米锯齿一样的叶子刷到身上就是一道红印子,如果出点汗,那红印子即扎又疼,而且掰玉米时玉米杆上偶尔还有毛辣虫,要是被那种虫蛰了,那个疼呀简直没法言说(这是真的,我小时候掰玉米被蛰过,而且玉米上不止这种,还有其他虫,唉,说多了都是泪)
分给她这活太轻松了,而且由于她威名在外,震慑住不少小偷小摸,所以,今年还真没损失多少玉米棒。
一连20多天,玉米才收完晾晒入库。
接下来种冬小麦,她分到的活是撒麦种,这话不累人但讲究技巧,她找到队里的老把式,给人家拿两个鸡蛋请教一番后,很快就掌握了,这是技术活,一天8个工分,她干的还挺起劲。
冬小麦种完后就到了交工粮的日子,交粮都由村里的壮劳力完成,她在忙碌了近两个月后终于清闲下来。
她给跟她关系好的小媳妇出了十块钱,给对方拿了些条绒布和棉花,让人家给他们娘仨每人做两双棉鞋。
而且,还雇他们的男人把老两口的房间及外边的堂屋重新收拾一番,把土炕趴了后重新盘了一方炕,又花钱做了一组衣柜,还坐了一个炕桌,冬天可以坐到火炕上吃饭。
还用竹席给房间吊了个顶,再买了些青砖把地面铺了,墙面则用石灰水整个刷了一遍,等干了之后墙面白白的,她还专门跑了趟黑市,淘换了几块玻璃装到窗子上。
再挂上她从空间里拿出来的碎花布窗帘,把做好的柜子摆进去,整个房间看起来清爽又干净,至于孩子们的房间,她打算明年春天再准备,冬天冷,孩子们还是跟她睡比较好。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没事就去树林里捡干柴,要猫冬了,冬天烧炕特别费柴火,她得多囤点。
为了冬天不便秘,她还找村里的木匠打了六个木框子,从自留地里挖了土给里边种上大葱、香菜、蒜苗、菠菜、韭菜、油菜,想到空间里有荠菜种子,她也撒了些到土里。
为了让菜长好,她又跑了趟县城,回来的时候背篓里装了个不打眼的铁炉子,还有几十块蜂窝煤。在社员们面前过了明路。
她这几世都享受惯了,所以,有限的条件,能享受绝不受罪,不过没关系,再忍这一个冬天,等明年她考到省城,她就在学校旁边买个独院,到时候就不用这么顾忌了。
至少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带烟筒的铁炉子她就敢用了,现在要是给家里弄那么多,谁知道会不会招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离开之前还是低调点比较好。
转眼到了12月,这一阵由于房间温度均衡,她种的菜长得还不错,至少可以偶尔包个韭菜鸡蛋饺子,做酸汤面时给里边下点青菜,香菜还是可以的。
这天杜红英又割了一茬韮菜,最近她没少吃这些,所以干脆又拔了些青菜给娘家送去。
从河边过时见有人在钓鱼,她想起原身记忆里冬日里有人在河里捞鱼,鱼还挺大个。
于是撺掇着杜大哥晚上去河里下张网,等天快亮时再收网,杜大哥胆小,不敢下,她直接道:“没事,我给你帮忙。”
接着又跑了一趟把两个孩子接过来跟姥姥睡,当天晚上两人就去河边下网了。
第166章 年代文里的弃妇35
她想着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能捞一点算是一点。
他们这边冬天不是特别冷,所以,河面上冻的冰层并不厚,拿锄头一敲就碎了。
杜大哥来到自己往日里垂钓下篓的地方,给带着的两个鱼篓里放上油渣和麦麸拌的鱼食,然后把鱼篓下进去,这才对她道:“能收获多少就顺其自然吧!冬日里社员们都会悄悄的打鱼,只要不是特别多,一般队上也没人管,谁家还没个老人小孩坐月子的。走吧,天快亮时过来收篓。”
两人一边往回走,杜红英一边跟他说:“要是捞的多,我就拿出去给咱换点过冬的东西,不管是粮食还是棉花,换到啥算啥。”大不了她拿空间里收的东西跟他们换。
总不能自己吃香的喝辣的,眼睁睁看着娘家人吃糠咽菜吧,再怎么说原身娘家上一世收留过她和孩子,她死后还帮她养过孩子,虽没让孩子过上好日子,但人家也没虐待孩子。
回到家大家就睡了,等天快亮时去河边收鱼篓。
第2天,凌晨5点她就跟杜大哥去河边起篓,结果自然让人惊喜,两个鱼篓加起来有十三条鱼,借着黎明前的微光,两人挑出8条大鱼,剩下5条小点的鱼拿回去自己吃。
让杜大哥7点的时候把孩子叫起来送到学校。
她背着背篓朝镇上走去,来到镇上天已经大亮,她先去国营饭店买了几个肉包子一碗小米粥,一边吃一边在脑海里问小丸子:镇上的黑市在哪?
等小丸子给她标注好,她吃完饭又买了10个包子放进背篓,这才出了国营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