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为反派的爱情出谋划策[无限流](185)

作者: 执清羽 阅读记录

“姐姐,你知道吗?”

男孩恶劣的声音带着笑意,“我最讨厌姐姐了,而且爸爸妈妈也不喜欢你,你看,今天的家长会也没人去你的教室,再等几天,爸爸妈妈就会扔了你的!我才不要你当我的家人!”

“不,不会的!”

温筱惊慌的尖叫一声。

随后,她慌乱的步伐消失在了走廊中。

足足又安静了好几分钟,时嘉才艰涩地开口:“扔掉?是指我们刚来时的那个游乐场里发生的事吗?”

尤清芸有些感叹:“弟弟对于姐姐的恶意实在太明显了。”

是的,太明显。

简言之想起了进入副本时拿到的任务——获得幸福。

看上去不算困难的任务,可“幸福”的定义实在太广泛。

客观上的,主观上的,温筱适合的是哪一个?

面对孩子的诉求,尤清芸感到格外苦恼:“经过这几天我们对温筱的观察,能明显感受到的是她极其渴望亲情,却被母亲忽视,被继父殴打,就连同为孩子的弟弟也对她表现排斥。”

“如果要解决掉她不幸福的源头……会不会是让弟弟消失?让父母悔恨?目光都放在自己的身上?又或者是……”

尤清芸一连说了好几个

解决方案,都觉得不妥。

答案难道真的那么简单吗?

简言之自从进入这个副本后,始终感到的一股浓重的违和感,在此刻来到了巅峰。

让她对摆在眼前的“真相”产生了不信任。

如果在刚开始,简言之或许认为弟弟大概率是造成一切的罪魁祸首。

溺爱儿子的温父,讨好继子的温母。

所有的因果都围绕他的喜恶而起。

但经历了两天后,简言之深深的意识到,他们的父母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所在。

至于这个弟弟……从他向姐姐释放的恶意开始。

就有一种违和感。

极其浓烈的违和感。

就好像一个反复加深记忆的催眠,给予经历的人极其强烈的暗示。

可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要引导他们、刻意让他们看到这些场面,暗示温晓是个坏孩子?

这中间究竟还发生过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和那本日记里的好弟弟判若两人的温晓。

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

这边的还没得出结论,男厕的位置忽然有人“嗷”地一嗓子,连滚带爬的朝他们奔来。

罗英豪边跑边拉扯裤子拉链,“厕所、厕所里有东西!”

喵~~

有猫叫。

杨菲儿:“……是猫吗?”

猫?

简言之好奇的越过罗英豪,往他身后一望。

男厕门口地面湿漉漉的,一个趴着前行的老太太不停地开合嘴巴。

从里头发出尖细的喵喵叫。

她皱巴巴的嘴巴如同猫一样弯曲。

散发出浓郁的、令人作呕的血腥味。

简言之:“噫。”

罗英豪一言难尽的解释:“这老太婆是刚刚从马桶底下钻出来的!她伸出一双血红色的手,拿着两颗眼珠子,问我要哪个。”

尤清芸:“……那她身上……”

仿佛能想象到当时的污秽画面,其他人同时从他的周围撤离。

罗英豪:“你们——”

“哎哎,那边几位家长,家长会就要开始了,怎么还不进教室!”

一位新出现的鬼老师不满地朝他们招呼道:“秦老师让我来找你们,快点,别迟到了!”

众人正犹豫要不要上前,身后的空气一凉,粗重阴冷的气流在每个人的后脖子萦绕不去。

陡然升起的危险感让所有人不得不抬起脚步,跟在了鬼老师的身后。

在坐上电梯的同时,简言之注意到除了十四楼的按钮亮着,其他的都一片灰暗,根本无法按动。

鬼老师一路盯着他们,笑吟吟的送他们进入一间教室:“好啦,我的任务完成了,你们自便!”

教室里,已经挤满了面容不同于常人的鬼怪们。

几个玩家一进入,一下子就成为鬼群中的重点,几十束不含好意的目光死死钉在了他们身上。

含着垂涎与蠢蠢欲动。

只当没有察觉。

从前往后把每一排座位上贴的名字都看完,终于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找到了温筱的名字。

教室角落两个溢满垃圾的垃圾桶紧挨在温筱的座位旁,恶臭的气味冲鼻而来。

罗英豪毫不掩饰的呕出声来:“这什么破位置?我们得坐上去?”

“不是我们,是你。”

尤清芸淡淡的提醒他:“不是说好了,遇到事就挡在我们前面吗,现在是时候你发挥作用了。”

罗英豪:“……行,我坐!”

他咬牙切齿道。

简言之站在教室两侧的走道,她看见温筱的桌面上并不干净,被各种颜色的笔和刀划出清除不掉的痕迹——

【丑女,恶心】

【垃圾就跟垃圾一起坐】

【没爸爸的野孩子】

【野孩子】

最多出现的字眼就是野孩子三个字。

但又被小刀划掉。

大概是妈妈再婚后,划痕的下面又出现新的侮辱,变成了没人要的孤儿。

简言之:“‘秦老师’打电话时,称呼家长是温晓家长,而不是温筱家长,对吧?”

尤清芸:“……嗯。”

她叹了口气,“怪不得小姑娘那么执着于家长的爱,也太偏心了。”

简言之的心口蓦然堵上一口气,她深深的呼吸,然后重重的吐出来。

“叮铃铃——”

教室门口的广播里响起上课铃声。

门被一双苍白修长的手推开,人未到声先临:“欢迎各位家长,我是班主任季老师,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会把每个孩子都聊一聊,希望各位家长能根据自己孩子的在校情况,好好调整家里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