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春诱莺莺(163)

作者: 须梦玉 阅读记录

那小厮不解:“大人为何要帮云家。”

既是大人亲手运作,事情必是做得隐蔽自然,本来在战场上立了功再一级一级传到皇上耳朵里,那必然是逐级递减,天大的功劳也成了皇上的不以为意,而江崇礼是要让云鸿祯的功劳逐级递增地传到皇上耳朵里。

这忙可帮大了。

江崇礼想着与自己最满意的孙子一直牵扯不清的云家老二,摆摆手:“也不算是帮,老夫也有私心。”

云家老二再怎么说,也几乎是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长大的,老人对晚辈,再怎么也有几分偏爱与情意。

就算不想让她做自己的孙媳妇,给她点好处也是可以的嘛。

那云家老二攀附自己孙子不就是为了回京城吗,江崇礼决定,撤回一个孙子,再把云家顺顺利利、热热闹闹、风风光光地送回京城去。

收一个给一个,他也是对云家仁至义尽。

那小厮道:“可二夫人那边……”

薛亦秋可说了,江清辞必须娶云舒月,否则就是败坏了道德。

江崇礼不以为意地摆手:“都说了,我是给一个收一个,云二到时候知道该怎么办的。”

到时候云家风光了,再让云二知道,他江家回不去了,他江崇礼亲口说,他们不回京了,要在黔州彻底隐居下来。

若那个时候,云二还是执意要嫁,那江崇礼自无话可说,她重情重义,叫她做江家未来主母又有何妨。

那小厮彻底佩服:“大人想得周全。”

江家给云家仁义是给够了的,也不枉两人一番青梅竹马的情意。

太后午后悠悠转醒,这黔州的风光真是好啊,叫她身子骨都松快了许多。

两名宫女轻轻走上前,一人手持蘸过温水的毛巾,另一人端着茶盏,里面盛着香气扑鼻的新茶。

太后微微抿了一口茶,惬意地叹了口气。

“太后午后想去什么地方逛逛?”身边的贴身嬷嬷细心问道。

一旁负责服饰的女官展开一件轻便的华服。

“听说这行宫的花园修得甚是巧妙,便去看一看吧。”

嬷嬷搀着她的手:“等一会儿太阳阴些了再去吧。”

太后抬起头:“哦,外面日头还正盛呢?我竟不知。”

屋内实在凉爽,光线不过,再一看,窗户上都额外挂了一层透风不透光的纱帘。

太后笑着点点头:“这行宫修得确实好。”

嬷嬷道:“太后满意就好,去偏厅里看看?”

太后欣然应允,一觉醒来,心情好得很。

踏入偏厅,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屏风,上面绘着山水图,云雾缭绕的山峦一座座叠嶂。

“太后,您往窗外看。”

太后侧头看去,山外景象竟与这屏风上的一模一样,竟是照比这绘出来的。

不禁叫人惊叹:“真是妙啊,将实景绘于屏风之上,倒让哀家有了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只是不知,这是哪位画师的画作,照奴婢猜

想,太后怕是又要给赏咯。“邓嬷嬷一边说着,一边往屏风的角落上看。

这一看,给她看尴尬着了。

当时云家落难,众人心里难免想着,云二姑娘怕是要来找太后求情,谁承想,云家人走得急,太后又说,今后不必再提起云二姑娘了,怕是有些厌了她的。

可此时,屏风角落那极为熟悉的落款——“云氏舒月”,让邓嬷嬷张了张嘴,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

太后便也将目光扫过去:“若是有功劳的画师,哀家当赏。”

待她定睛一看,愣了愣,又叹了声气,脸上神情淡然,稍微有些惊讶,又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动容。

“说起来,云家好像正是被流放到牢城营的吧。”也不知当初那个聪慧伶俐的丫头如今怎么样了。

邓嬷嬷迟疑着,没有开口,也不知太后是否有要召见的意思。

太后没再开口,却看了那张屏风很久。

半晌,她绕过屏风走到书案旁,没再看那张屏风。

“云二丫头画功见长。”

邓嬷嬷听太后这么说,忙道:“是呢,要不说是您亲眼看着长大的孩子呢,当初因她一幅画,受了您‘京中第一才女’的褒奖,看来她没辜负您。”

邓嬷嬷心里思忖着,太后对云二姑娘,多少还是有情分在的,瞧瞧,这话音都慈祥了许多。

太后坐到书案前,又翻看着书架上的古籍。

邓嬷嬷道:“这里有一本,《黔州风土志》,太后看看?”

太后摇了摇手,指了指书架上一本用绸缎包裹起来的《诗经》。

邓嬷嬷见状,连忙帮她取下来,笑着道:“太后无论走到哪儿,独爱读读诗经,也是巧了,独独这本被包了绸缎,您拿着不硌手。”

太后接过《诗经》,缓缓翻开,轻声吟诵起来。

当初云舒月不开窍,还是太后教她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也不知为何,到了此情此景,总想起此女。

太后读了一会儿,摇了摇脑袋:“罢了,外头太阳下去些没,咱们去花园里吧。”

邓嬷嬷赶忙走到窗边,掀起一角纱帘,向外瞧了瞧,回神禀报道:“太后,日头已经偏西,不那么晒人了。”

太后微微颔首,起身在嬷嬷与一众宫女的簇拥下,朝着花园走去。

还未靠近院子,一股子清淡的花香袭来,顿时消去了人身上的暑气。

再往前走一些,太后不禁停下脚步:“这芍药开得好生繁盛。”

邓嬷嬷在一旁笑着应和:“黔州的水土好,养出来的花儿也好,太后定要在此地多住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