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娘娘她总想出宫(55)

作者: 陌风翎 阅读记录

皇后早早遣人去摘了几枝来,饶有兴趣地剥莲子,剥好一盘放在食盒里:“送去给灵贤仪,莲子清凉,能降火。”

“是。”泗锁领命出去,撞上过来用膳的皇帝,见了礼就往上明殿走去。

听见脚步声,苏思意头也没回,自顾自继续剥莲子,等他浑身是怨气坐下,苏思意才好笑的说:“早告诉给你,不要轻易试探,不是人人都贪恋皇城里的荣华富贵、皇上你不能从一而终的情爱。这下好了吧,惹人家生气了。听说,你已经三天没能进她的门?”

齐郧冷冷剜她一眼,端起面前的茶盏喝水,结果是凉茶,顿时气愤,杯盏摔在桌案上。

“你也是女人,对女人更有了解,有什么办法能让她早些消气?”

“我可没有办法。”苏思意又剥完一个莲蓬,放下莲子,摊手道,“我了解女人,可我不了解男人啊。她生气的源头在你,你不从你自身找到原因,我可不知道该怎么帮。”

齐郧说转了个话头:“她说,要让她留下,需要给她一个留下的理由。”

这个理由,困扰他好几日,想不出一个正确答案。

苏思意见他实在苦恼,好心提点道:“你现在对她还只是养小孩,还是已经将她看成女人,对她动心?”

齐郧没有迟疑:“朕喜欢她。”

“她告诉你这句话,就是在告诉你,她知道你对她是喜欢。”苏思意说,“你因为喜欢想让她留下,那么,陛下,你要让她喜欢上你。”

第33章 叁叁(有补充)一把无形的刀,让灵贤……

中秋佳节将至,永州街道满街桂花酒香绵延,人潮涌动。

摊贩们当街吆喝,小摊上多是中秋所需,诸如花灯、月饼、桂花酒。

有家室的人家,一家人其乐融融上街采买中秋团圆的东西;出去上工的男子终于回一次家,与心上人相约桥头,诉说思念。

长街上皆是欢声笑语,独有一处门楣挂上了白幡。

“这是谁家?大好日子死了人,真晦气!”粗狂的男人啐了一口痰。

“兄台可小声些,你看那牌匾写了姜府,永州姓姜的就一家,前不久刚上任的知府大人。听说家里有个女儿在宫里做贵人,知府的位置好似就是靠这层关系来的。”与他一起站在姜府门前的瘦高个提醒道。

“知府?他不是才四十出头,就死了?”

“……”瘦高个第一眼看他觉得无知,现在一看的确无知。

“死的肯定不是知府啊!”瘦高个说,“他家中有位老母,听说上任知府前就病了,应该没有治好。”

粗狂男人了然,随后嫌恶的离开这个地方:“走走走,别在这了。”

姜府里,杨氏哭得昏厥过去又醒来,一直守候在身边的庞嬷嬷过来给她倒水:“夫人还要住持大局,万万以身体为重。”

杨氏举着一双红肿的眼睛,思及府里唯一护着自己的婆母没了,泪水又盈满眼眶:“娘的身体一直硬朗,多年来除了虚弱点,病都不曾生一次,怎的……怎的一场风寒,说去就去了?”

庞嬷嬷从小跟在杨氏身边,如今已是华发满头,这么多年焉知自家小姐是个什么性子,自卑到了骨子里,不敢争不敢抢不敢想。

她蹲坐床边,轻轻与杨氏说:“夫人,你可还记得老夫人病的这些时日,柳姨娘都不许你去老夫人床前侍奉?”

柳氏只是个姨娘,本没有资格指使夫人,奈何杨氏那愧疚的心总是作祟,加之老爷偏帮柳氏,老夫人病的这些时日里夫人一次都没见到她。

正如杨氏所言,老夫人的身子硬朗得很,前年暴雪,全家上下冻病了不少人,岁数最大的老夫人却安然无虞。府里每月都请郎中来把脉,都说老夫人的气血是家中最好的。一场小小风寒,却让郎中跑了一趟又一趟,久治不愈,终至身故。想想都没有道理。

杨氏察觉不出什么来,庞嬷嬷这些年能护着她们母女平安,不说精明,却也敏锐。

庞嬷嬷这么一说,杨氏明白一点:“你的意思,是柳姨娘……”

“奴只是猜测,毕竟老夫人病后,就她在老夫人身边的时间最长。”庞嬷嬷说到此处,顿了一下,又说,“但也奇怪,郎中都是老爷请来,有些名号的郎中都有七八个,柳姨娘若是动手脚,不能一个都看不出来才对。”

“娘的病确实有蹊跷,但老爷都没说什么,柳姨娘强势,我们没有证据又能如何?让娘好好下葬吧,别生事了。”最近姜府平静了许多,柳姨娘与老爷好好的,不来找她的麻烦,现在老夫人去了,没人能帮她说上话,杨氏只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

庞嬷嬷嘴张了又闭,还是苦心说道:“夫人,柳姨娘的很有野心,她想要得到的东西不仅仅是让二小姐加入平阳伯府,是个女人都不会希望自己是个妾。”

杨氏不想生事,她手中无权,钱还要攒着买东西不能动用,绝无可能与柳姨娘抗衡,而且家中出事,英英会知道。英英现在正得宠,若是因这些事求到皇上面前被皇上厌弃。她已经过成了这个模样,只盼着英英能好一些。

杨氏摇摇头:“英华,英英还在宫里,柳姨娘不敢怎么样。”

庞嬷嬷眼前黑了一黑又一黑。

她如今只庆幸,还好小姐多是被老夫人教养,完全被杨氏教养出来可就废了。

小姐比夫人聪慧,收到信应能明白。

庞嬷嬷只能祈祷远在京城的小姐手能伸长些,还老夫人一个公道。

***

姜悦容伤养好的时候,行宫避暑接近尾声,因要回宫同太后一起过中秋,回程的实践提前了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