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当县令(105)

但这会,那些念头暂时被抛开,她眼里只有棉花,手指熟练一年捻,棉线就出来了。

这样的线制成布,漂亮得不得了。

还是她年轻时,爹爹教她的。

从种白叠子,以及麦子轮耕,还有白叠子种植的各种技巧,以及如何纺线织布,一直记在她心里。

老婆婆眼里带了希冀。

自家有了田地,那明年就开始种?

她敢打包票,她指点出来的白叠子,产量一定比其他地方高!

倘若村子里有人想学,她也可以教。

原本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老太婆。

现在老婆婆瞬间换了心态。

她可以教大家种白叠子。

到时候乡里乡亲的,一起过上好日子!

可在场的人里,最激动的还不是这个老婆婆,反而是纪楚。

在眼前老婆婆的描述里,纪楚终于把县志上并不完整的内容拼凑出来了!

也就说,不仅在前朝,甚至在今朝有段时间里,沾桥县一直有白叠子,也就是棉花产业。

当地人还开辟了大片的棉花田。

但一个是现在的朝廷不需要供奉白叠子,还有就是种白叠子的百姓们,田地日渐被兼并,原本的这个产业也就逐渐消失了。

按照老婆婆所说,大概四十年前,还是有人在做这个买卖的。

不过那时候,白叠子数量已经不多。

等到之后的种种变故,手艺基本失传。

也就她的父亲还在坚持。

因为她父亲小时候见过,整个沾桥县白叠子丰收的场景。

一直到她,算是沾桥县最后一个,懂得白叠子怎么种,怎么用的人。

否则提起白叠子,为何多数人都一问三不知?

连今年三十多的傅书吏都闻所未闻,他爹娘也是不知道的。

在沾桥县某个偏僻的村子里,只有老婆婆父女俩,知道当年沾桥县白叠子的辉煌。

说起来也是,能用来跟番邦和尚换大米,甚至当地吃上米做的腊八粥,产量能低吗?

到了现在,已经七十五岁的白婆婆,是整个沾桥县,甚至整个曲夏州唯一知道白叠子怎么种的人。

眼看白婆婆侃侃而谈,终于有人看到纪县令。

而纪县令恭敬朝白婆婆行礼道:“婆婆,沾桥县想要种白叠子,还请您教我们。”

之前担心的事情,全都解决了!

什么?各家田地不够用,多种白叠子,就要少种麻或者主粮?

不用!

白婆婆熟知轮耕的技巧。

现在的棉花产量太低?

别担心,有极会种白叠子的白婆婆!

这可是她家传下来的手艺。

白婆婆看向眼前的年轻人,经孙女提醒,才知道这是谁。

白婆婆赶紧站起来。

纪县令竟然来了,还听她说了那么多啊。

要不是纪县令,她家的田地不会回来,她也不能住到这么好的房子里。

对她有大恩的人,怎么还这样客气。

白婆婆反而想向纪楚行礼,吓得纪楚赶紧扶着她老人家:“您是长辈,晚辈怎么能受这个礼。”

那白婆婆被扶起来,嘴里还念叨:“真是纪县令?”

“你可是我们的大恩人。”

纪楚却摇头:“婆婆,以后您才是本地的大恩人。”

“或许不止本地,您或许是整个曲夏州的恩人。”

想到棉花会比想象中高产。

想到各地百姓不用腾出田地来种棉花,纪楚便无比激动。

果然还是那句话。

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

事到跟前,一定会解决方法的!

跟着过来的马典吏等人,却意识到一个问题。

这事情能成,其实还要归功于纪大人提前安置百姓。

旁人觉得弱小的老人小孩,都被他专门接过来,还专门安排炭火。

放在其他地方,哪有精力照顾这些没有劳动力的人。

说话凉薄的话,小孩就算了。

这些老人在许多人家里,都被视为累赘,恨不得他们过不了寒冬。

纪大人并未如此认为,因为在他这,尊老护幼,理所应当。

也正是他不吝啬这些救济,才让他等来这样厉害的老人家。

再说夸张一些。

纪大人要不是冒雪前来送棉衣棉被,更不会赶在腊八这天就碰到白婆婆。

马典吏还在暗叹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听纪县令道:“只怕还要麻烦弟兄们跑一趟,去跟前来学习的五个县送信。”

“告诉他们不用忧愁田地不够的事,明年大家都能种棉花,绝不耽误主粮。”

穿着棉衣的马典吏立刻道:“大人!让属下去!”

其他差役们都看过来,冒着风雪出去送信,该是辛苦的,你怎么还抢上了。

马典吏嘿嘿一笑。

你们这些小年轻,还是太嫩了,纪大人不会让大家吃亏的,还没意识到吗。

本就热闹的救济院,此刻更是人声鼎沸。

谁能想到,这个走路都需要人扶的古怪婆婆,还有这般厉害的能力。

老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果真是没错的!

白婆婆此时也没有想死的心了。

她这个老太婆,还是用的。

那白叠子,不,棉花,她一定教会大家如何种植,把产量提得高高的。

第37章

安建三十二年冬, 腊八节。

听孩童们口中唱着腊八歌谣,排着队领粥喝,纪楚笑着道:“慢点, 烫。”

孩子们偷偷看向纪县令,脸上充满好奇。

每日都听爹娘亲戚们提起, 现在离得这样近, 总觉得不好意思。

戏文里不是说,官老爷长得都很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