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春,祖籍洛州,家族几百年里几经辗转,如今在广宁卫安家。
跑这么远,自然是为了躲避战火,保护家传书籍。
而他家研究数科已经上千年,其中著典无数,甚至如今数科几本基础书籍,都是出自他先祖之手。
他回洛州老家祭祖之时,听说曲夏州的事,还听说数科跟匠人学科混为一谈,所以过来看看。
这两者结合,张玉春并不觉得难过,毕竟如今的数科也是旁门杂类,甚至不如匠人学实用。
只是他想知道,两者结合会带来什么。
说白了,他这一路走来,也是想寻求数科的新出路,不再作为依附其他学科的辅科。
近些年科举不考,已经流失大量学生,就连他们家族,多数子弟也会选择读儒学考科举。
能传承数科的人太少了。
作为家族最有天赋的张玉春,自然无比痛心。
只是他也没想到,意外来到的曲夏州,竟然真的有所规划。
再知道这是一个叫纪楚的官员支持时,更是想见见他。
当然了,前段时间太忙,就没顾得上。
这段时间他又沉迷研究弹花机上的数学问题,更是没空。
曲夏州学政那边速度倒是快,立刻邀请他在州学当夫子,这也不是什么大事,肯定答应啊。
这会终于见到本人,张玉春必然要郑重行礼。
他仔细研究过纪楚的想法后,差点直接上门感谢。
他甚至注意到其中一个细节,那就是纪楚认为,如今的数科停滞,也跟书写材料,工具,以及符号不够完善有关。
外人看不出什么,但研究数学一辈子的张玉春却从中窥探出不同。
很多复杂的东西,确实受限于这些。
纪楚难道有好的解决之法?
纪楚这边同样认真回礼,更是觉得高兴。
家学传承的数学大家都来了!
他们这数科岂止是有希望,简直人才济济!
而蔡夫子迫不及待指着弹花机道:“纪大人你看,改良过的弹花机,不仅能够去籽,效率还更高了,甚至能更省力。”
“之前的弹花机一天弹三十斤棉花。”
“改进过之后,可以弹五十斤!”
纯粹靠手工机械做出来的轻便简洁机器,竟然能达到这种效率。
纪楚眼里都带着惊喜。
他就知道!
数科一定会给他惊喜的。
数科好啊,数科可真香!
这还只是数学大神小小发力罢了。
等实践跟理论结合到一种地步,肯定能迸发出更先进的生产力。
纪楚跟左都事对视一眼。
看来户司跟工司,可以统计各地所需的弹花机了。
而且他们肯定能在棉花摘下之前,把各地的弹花机作坊都布置好。
有了这么好用的机器,那整个曲夏州的百姓,今年能在入冬前穿上棉被服!
一定可以的!
第65章
曲夏州数科从去年开始, 一直是州城的话题。
数科的境况大家都清楚,如今的地位更是了然。
其实到现在,情况也不算特别好。
毕竟州学共计三四百人, 数科也不过十五个学生,而且人家多是秀才, 也就他们, 一个秀才也没有。
至于夫子,更是少得可怜。
也就是广宁张玉春过来, 让大家有些意外。
不过也能看出整个平临国数学的情况。
一个数科大家,千里迢迢过来当夫子, 可见其他地方的数科,还不如曲夏州官学呢。
知道这一层,多数人也是唏嘘
没办法,谁让科举不考,学了也没前途。
没前途,是最大的问题。
刚开始那会, 不仅外人这样认为, 就连数科的十五个学生, 对此也很迷茫。
他们进到官学数科,一个是因为童试失利, 二是想找个门路。
好在有蔡夫子, 学生们忍不住想, 大不了学门手艺, 总不会饿死。
但事实上, 蔡夫子也好,其他夫子也好,教导的并非如何造东西, 更是拆解各项东西的原理。
大白话就是。
你们不是造机器的,而是设计机器的。
只是设计之前,必然要先了解原理,这也是大家一定要学锯木头的原因。
这让十五个学生陷入沉思,特别是祝亚祝耘之外的书生,以前都说数科跟工匠,都为奇技淫巧。
真正学下来,方知里面学问之深,绝不亚于儒学的艰难,而且自有其乐趣在。
所以不管外面的人如何认为,十五个学生反而稳住心神,认真学习。
更别说,他们早早知道,工司给了他们数科任务,那就是改进弹花机,这便是纯粹的设计范畴。
虽然如今跟他们没有关系,可却知道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有了方向,便有前进的动力!
他们这边是稳得住,外面却越来越奇怪。
尤其是经科的秀才们,他们没事就往新数科这里逛,嘴里还念叨着:“经科人满为患,也没有新官署,怎么就给数科了。”
“看看他们学生们。”
“学数学,有前途吗?”
“以后我们高官厚禄,你们呢?”
这些话比比皆是,但他们越说,在祝亚祝耘两兄弟带领下,众人就越稳得住。
流言蜚语而已,如果这都经受不住,那就别来数科了。
这种态度让经科子弟们有些挫败。
本以为备考之余,有个乐子看看,谁料真正的乐子竟然是他们。
不过很多人暗暗下决心,等今年乡试时候,这些人看到他们考上举人,身有功名,一定会羡慕的。
学生们之间的事,夫子们略略知道些,但大家更多的精力,还是在弹花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