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当县令(354)

这样的好日子,从来没享受过!

只是看着这些预算表,都觉得心里舒爽。

如果真的一一落实了,那他做梦都会笑醒吧。

西北常备军的将士们,也算苦尽甘来了。

还有他们岳将军,岳将军也能安心回京城养老,让他最后的心愿达成。

一想到每月运过去的火器,还有即将过去的后勤补给,他就乐得睡不着!

说起来,朝廷那边还承诺了冷兵器,不知道什么时候运过来。

等全都到齐之后,他们西北常备军,肯定不一样!

常备军那边对纪楚自然更加相信。

五州府虽各有商议,但拿出去的税银还能回过来一部分,已经算好事。

这让大家对纪楚的态度显然更好了。

尤其是仙阳,善钦两地百姓,已经做好去修城墙的准备。

修城墙这种苦差事,大部分人肯定不愿意干,这是人之常情。

但对于穷苦人家来说,却是个赚钱的机会。

谁让负责这事的人是纪楚。

纪大人在陇西一带的名声响亮。

不论官员中如何评价,但对百姓,实在没话说。

当年他在安丘修路时发的工钱以及平日里的待遇,至今还被人称道。

倒不是说工钱额外高,而是绝对不苛待劳工,更不会动辄鞭打。

多数人去那边,纯粹就是挣钱,只要认认真真做事,一两个月就能攒到不少银钱,这钱拿回家,就能改善自己生活。

“若是其他官员说这事,我们肯定不干,谁知道过去之后,会不会当牲口用。”

“对,纪大人牵头来做,我们就去,至少能挣到钱!”

“去吧,挣了钱,咱们也能多开几亩地,多种点油菜跟棉花。”

各方都在高兴的时候,只有一个地方在犯嘀咕。

那就是陇西的建材商会。

要说古代建材,无非是砖瓦梁柱,以及各色器具。

器具不用多管,人家工业作坊园能做。

那就是砖瓦,以及各色石料。

修城墙用的多是各种石料,拉过来不容易。

以前陇西的这一行当,算是平常,除非跟官府打交道,其他各个商户维持在饿不死的地步。

但随着这四年的发展,曲夏州成了他们的大主顾。

无论州城还是各县村里,家家户户都需要修缮房屋,让他们好好赚了一笔。

因为材料紧缺,时不时还涨价。

毕竟市场在这,大家都明白的,也确实是市场规律。

这下不靠官府的建设,他们依旧能挣到银钱,自然高兴。

所以听到曲夏州那边说,修城墙需要石料,看有没有商户愿意做。

他们就有点胆怯。

修补城墙是个大活,用到的料极多。

不是一家两家可以接手的。

但凡接手,这一两年的营生都不用愁。

问题在于。

主持这事的,是纪楚啊!

普通百姓有多信任他,商贾们就多怕他。

不是说纪楚不好,这是个好官,大家都认的。

每次有什么事,也会让他们喝汤。

问题就是,只喝汤,不给肉啊!

油菜,棉花,白叠子,一样样事情都证明了。

就连工业作坊园也一样。

好好的产能,说停就停,给多少钱都不行。

各路商贾都记着呢。

当然,大家肯定不敢报复,更不敢记仇。

但大家躲着走,这总行了吧。

尤其是他们建材商会的,更要躲着走。

这事完全被李师爷言中。

因为是纪大人主持,所以大家根本不接茬。

原因就在于,如今的陇西建材畅销得很,没必要赚这些费力不讨好的银钱。

大家就不往前凑了。

一时间也有人笑:“这不跟工业作坊园的产能一样吗,不过这次受伤的是纪楚。”

去年作坊园有产能,但就是不分给商业订单,要做火器订单。

现在的建材商会运送能力也有限,只卖给普通人,不卖给官府,也很合理吧。

而且他们确实运力有限。

就城墙需要的石料,实在是太重,太费事了。

运一趟下来,人跟马匹都受不了。

他们肯定更愿意买卖百姓们需要的物件。

这么看起来,颇有些角色转换的意思。

纪大人这次总没有办法了吧。

之前说什么,作坊园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别人不能管。

如今建材商会想卖给谁就卖给谁,谁又能管得着呢。

“低调些。”

“放心,纪大人做事很讲道理,不会无缘无故折腾人。”

说白了,换个名声恶劣的,逼着建材商会过来,他们也不得不来。

偏偏是纪楚,既不喜商贾赚太多钱,也不会为难人,养了他们的大胆。

颜知事气得咬牙:“大人,恶名下官来担着,让他们过来,给咱们运石料!”

纪楚跟李师爷都笑:“做事要讲道理,不必这样。”

那要怎么样啊?

总要有个解决办法。

单看手里预算还有三十五万两着实不少了。

可这是修城墙,修工事,人工费用还不低,剩下的银钱真的不够用。

尤其是如今建材价格如此之高,根本买不了多少东西。

让官府出面施压,是最好的选择。

廖知州那边也透露出消息,甚至陇西五州府都是这个意思。

不过是建材商会而已。

怕他们做什么。

官府下令,他们还敢不听话?

反了天了。

各州府长官们心里明白,纪楚给出的人工费用必然是大头。

而且此举富民,是善举,受益的是他们各地穷苦百姓,对他们没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