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好日子,从来没享受过!
只是看着这些预算表,都觉得心里舒爽。
如果真的一一落实了,那他做梦都会笑醒吧。
西北常备军的将士们,也算苦尽甘来了。
还有他们岳将军,岳将军也能安心回京城养老,让他最后的心愿达成。
一想到每月运过去的火器,还有即将过去的后勤补给,他就乐得睡不着!
说起来,朝廷那边还承诺了冷兵器,不知道什么时候运过来。
等全都到齐之后,他们西北常备军,肯定不一样!
常备军那边对纪楚自然更加相信。
五州府虽各有商议,但拿出去的税银还能回过来一部分,已经算好事。
这让大家对纪楚的态度显然更好了。
尤其是仙阳,善钦两地百姓,已经做好去修城墙的准备。
修城墙这种苦差事,大部分人肯定不愿意干,这是人之常情。
但对于穷苦人家来说,却是个赚钱的机会。
谁让负责这事的人是纪楚。
纪大人在陇西一带的名声响亮。
不论官员中如何评价,但对百姓,实在没话说。
当年他在安丘修路时发的工钱以及平日里的待遇,至今还被人称道。
倒不是说工钱额外高,而是绝对不苛待劳工,更不会动辄鞭打。
多数人去那边,纯粹就是挣钱,只要认认真真做事,一两个月就能攒到不少银钱,这钱拿回家,就能改善自己生活。
“若是其他官员说这事,我们肯定不干,谁知道过去之后,会不会当牲口用。”
“对,纪大人牵头来做,我们就去,至少能挣到钱!”
“去吧,挣了钱,咱们也能多开几亩地,多种点油菜跟棉花。”
各方都在高兴的时候,只有一个地方在犯嘀咕。
那就是陇西的建材商会。
要说古代建材,无非是砖瓦梁柱,以及各色器具。
器具不用多管,人家工业作坊园能做。
那就是砖瓦,以及各色石料。
修城墙用的多是各种石料,拉过来不容易。
以前陇西的这一行当,算是平常,除非跟官府打交道,其他各个商户维持在饿不死的地步。
但随着这四年的发展,曲夏州成了他们的大主顾。
无论州城还是各县村里,家家户户都需要修缮房屋,让他们好好赚了一笔。
因为材料紧缺,时不时还涨价。
毕竟市场在这,大家都明白的,也确实是市场规律。
这下不靠官府的建设,他们依旧能挣到银钱,自然高兴。
所以听到曲夏州那边说,修城墙需要石料,看有没有商户愿意做。
他们就有点胆怯。
修补城墙是个大活,用到的料极多。
不是一家两家可以接手的。
但凡接手,这一两年的营生都不用愁。
问题在于。
主持这事的,是纪楚啊!
普通百姓有多信任他,商贾们就多怕他。
不是说纪楚不好,这是个好官,大家都认的。
每次有什么事,也会让他们喝汤。
问题就是,只喝汤,不给肉啊!
油菜,棉花,白叠子,一样样事情都证明了。
就连工业作坊园也一样。
好好的产能,说停就停,给多少钱都不行。
各路商贾都记着呢。
当然,大家肯定不敢报复,更不敢记仇。
但大家躲着走,这总行了吧。
尤其是他们建材商会的,更要躲着走。
这事完全被李师爷言中。
因为是纪大人主持,所以大家根本不接茬。
原因就在于,如今的陇西建材畅销得很,没必要赚这些费力不讨好的银钱。
大家就不往前凑了。
一时间也有人笑:“这不跟工业作坊园的产能一样吗,不过这次受伤的是纪楚。”
去年作坊园有产能,但就是不分给商业订单,要做火器订单。
现在的建材商会运送能力也有限,只卖给普通人,不卖给官府,也很合理吧。
而且他们确实运力有限。
就城墙需要的石料,实在是太重,太费事了。
运一趟下来,人跟马匹都受不了。
他们肯定更愿意买卖百姓们需要的物件。
这么看起来,颇有些角色转换的意思。
纪大人这次总没有办法了吧。
之前说什么,作坊园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别人不能管。
如今建材商会想卖给谁就卖给谁,谁又能管得着呢。
“低调些。”
“放心,纪大人做事很讲道理,不会无缘无故折腾人。”
说白了,换个名声恶劣的,逼着建材商会过来,他们也不得不来。
偏偏是纪楚,既不喜商贾赚太多钱,也不会为难人,养了他们的大胆。
颜知事气得咬牙:“大人,恶名下官来担着,让他们过来,给咱们运石料!”
纪楚跟李师爷都笑:“做事要讲道理,不必这样。”
那要怎么样啊?
总要有个解决办法。
单看手里预算还有三十五万两着实不少了。
可这是修城墙,修工事,人工费用还不低,剩下的银钱真的不够用。
尤其是如今建材价格如此之高,根本买不了多少东西。
让官府出面施压,是最好的选择。
廖知州那边也透露出消息,甚至陇西五州府都是这个意思。
不过是建材商会而已。
怕他们做什么。
官府下令,他们还敢不听话?
反了天了。
各州府长官们心里明白,纪楚给出的人工费用必然是大头。
而且此举富民,是善举,受益的是他们各地穷苦百姓,对他们没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