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的价码,似乎已经出到五万两银子了。
这银钱着实惊人,但对于数科夫子们来说,倒没那么吃惊。
但凡能在工业作坊园安安稳稳做事的,大家有多少本事,创造多少价值,心里都有数。
大白话便是。
他们重不重要,自己心里还没数吗?
用得着你们夸赞?
这份自信源于他们的真才实学,所以非常有底气。
没想到正是这份自信,让挖人的商户们更高兴了,连各地的官学也加入进来。
民间官方一起挖人,小宋训导这边也收到无数信件,想让他帮帮忙。
小宋训导心道:“多少人才都嫌多啊,工业作坊园要做的事多着呢,他真的不舍得放人。”
只是各方压力太大,他只好找纪楚商量商量怎么办。
纪楚还道:“我怎么没收到这种信。”
介绍人出去,他也行啊。
小宋训导把桌子上的信都推过来:“他们不敢啊,知道你不是徇私的人。”
搞得他爱徇私一样啊!
怎么都给他写。
不仅他,还有他三叔也收到许多。
不过他三叔的意思是,能推荐就推荐。
工业作坊园也不可能把人才全都留在这里,放在其他地方,或许有更好发展。
让小宋训导没想到的是,纪楚也道:“夫子们怎么说,他们是什么意见?”
“都说不想走啊。”
小宋训导说完,又补充道:“有些也不是不想走,是舍不得,而且也觉得走了愧对曲夏州数科。”
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
比如说上面提到的张玉春一族。
他们一族祖籍洛州,家族几百年里几经辗转,之后在广宁卫安家,如今又搬到曲夏州。
像张玉春本人,以及他的妻儿,是想住在曲夏州。
但其他族人各有各的想法。
他大伯一家,便很想回到洛州,自家百年前的祖坟还在那,如今数科发迹,他们可以回去重整家族,人都有落叶归根的想法,几百年了也不例外。
但大多数人碍于曲夏州对他们的恩情,总觉得这样走了不妥当。
如今他们有身份有地位还有银钱,被各地抢着要,都因为曲夏州数科。
发迹了就走,颇有些“忘恩负义”之嫌。
说到这,小宋训导也反应过来,他三叔说得似乎是对的。
那纪楚的意思?
“不少人背井离乡地过来,也不容易,如果家里有更好的职位,想回去自然要回家,还能建设家乡。”纪楚道,“都留在曲夏州,咱们这边也没那么多项目。”
“至于什么忘恩负义,更谈不上,他们对其他人那样有自信,干嘛对咱们这样。一切都因为他们的真本事,不要本末倒置。不过外面闯得不好,也能随时回来,不管怎么说,这里都是数科联盟的大本营。”
纪楚的意思就是,大家想去哪就去哪,曲夏州永远都是他们的家!
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
早晚会有这么一天的,与其让大家背负压力离开,不如把事情说开。
难道在其他地方,就不是数科的人了吗?
纪楚跟小宋训导的三叔都点头,那就没什么问题的。
为钱也好,为名也好,为了自己手里的项目有更多资金,又或者想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的工业作坊园,这都是可以的。
像张玉春家里,大伯一家要回祖籍,更是没问题。
如果把曲夏州数科比喻一颗种子,种子生根发芽,如今长成参天大树。
大树也结下种子,可以在栽种到其他地方,成为其他地方可以遮阴的树木。
人才这么多,分散开,对谁都有利!
当然了,本地的根基也不会断。
有蔡夫子,张玉春等人在,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再说了,曲夏州数科,几乎成了全体数科人心中的“圣地”。
这样的地位,足以吸引天下间所有数科学生前来进修,他们也不会故步自封,不断进行研究。
这事在同廖知州,刘学政等人商议过后,也便正式着手去办。
数科里却有人欢喜有人愁。
有的人想回家乡,却舍不得这里的伙伴,有的人担心此地未来。
变化在每时无刻进行。
但有变化就是好事。
树挪死人挪活,数科已经发展起来,各地的初步工业同样在发展。
这点连纪楚都掌控不了,因为事情已经开始,以后怎么发现,并不由任何一个人做主。
曲夏州这番做法,倒是让挖人的民间跟官府官学不好意思了。
他们真的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早知道这边如此大度,肯定要正儿八经地请人过去。
“一处数科,到底独木难支,各地数科一起才能发展出更多好东西。”
这是纪楚的真心话,前来请夫子的官员们也是心悦诚服的。
怪不得跟他相处过的人,都说他的好,这也难怪啊。
在这期间,纪楚还多次去了朱吉胜所在的官田,他属于户司下的农司,基本也没人管他,日日都在田地里住着。
四月二十五,还有十天半个月,麦子就要成熟了。
这消息原本是要瞒着的,可这么沉甸甸的麦穗,老远都能看出不同。
种田时间长的农民甚至道:“你看这麦子的气势,都跟其他麦子不一样。”
植物跟植物之间的差别着实很大。
朱吉胜种下的麦子,麦秆壮实,麦穗沉甸甸的,而且十分整齐。
但凡路过的人,都要停下脚步看看。
“这麦子怎么种的,水肥很充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