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他们这些外地人不知道情况,九月份那会,在酒楼喝完酒,就敢醉醺醺地往衙门后宅走。
这中间有段距离,明显能感觉到温度变了。
可喝懵的几个人,反而觉得暖和,把皮衣一扒,靠在路边歇歇脚。
但凡当地人都知道,这种情况就完了。
偏偏那边天色已黑,路上行人又少,根本没人发现。
而刘知州身边的随从也喝得差不多,根本顾不上大人。
没多会,天空便飘起雪花,从小雪到大雪,也就一盏茶的功夫。
还是酒楼的伙计越想越不对,赶紧出来寻找。
可惜他们都不认识刚来没多久的知州,更知道这位的身份,压根不知道从何找起。
附近小巷子那么多,倘若雪再大点,人都能盖住,那更找不到了。
伙计并未放弃,而是按照本地的方法,把附近的邻居都喊出来,赶紧找找附近有没有酒鬼。
最后在距离衙门几步路的小巷子里,发现烂醉如泥,但浑身冰冷的刘知州他们。
刘知州但凡想到这个经历,便一阵后怕。
他是被弄到这里心灰意冷,不代表他想离开人世啊!
这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那些伙计还有酒楼邻居,则把这当为平常事。
外地人不了解九月份的大雪,也不了解一夜之间雪能把地面覆盖,都是很正常的事。
之后知道他们救的是知州,顶多也是笑几句。
“实在是好汉,实在是好义。”刘知州感慨,“所以能把这里发展起来,就是本官最大的心愿。”
刘知州不是没有能力的官员。
但这地方长达七个月的冬季不能作假。
他也想过种棉花。
如果有棉花,说不定可以抵挡严寒。
可惜西北棉在这里活不成,刘知州从拿到种子之后,年年试种,年年不成。
甚至今年都种了,根本结不起棉铃。
也就新来的滇州棉给了刘知州一点点希望。
可滇州府那地方多温暖啊,他们这真的能种成?
反正刘知州都有点失望了。
再者,种棉花还有点阻力,它更想让纪楚帮这里发家致富啊。
至少让本地不再那么穷。
这也是他屡次提此地贫穷的原因。
在刘知州感慨时,纪楚捕捉到一个关键信息:“种棉花有阻力?什么阻力?”
刘知州一顿,再看看周围人,让其他人都退下,也不隐瞒:“猎户们不愿意。”
保暖的物件是有冲突的。
比如说曲夏州关内外冲突的提前爆发,就跟皮货交易锐减有关。
而当地渔猎为生的百姓,其中猎户买卖也是大头。
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生计。
所以本地猎户对棉花种植颇有些意见。
这点也不能怪他们,这是生存问题,跟对错无关。
刘知州惊奇道:“我以为你知道,所以才把滇州棉放在广宁卫去种。”
纪楚倒不是知道,纯粹是因为,那边自己可以掌握罢了。
没想到意外规避了麻烦。
纪楚解释之后,直接开口:“不管猎户们答不答应,这棉花肯定是要种的。”
“再者,这也不冲突啊。”
以本地的寒冷程度,棉花加上皮货一起穿,才最保暖啊。
当然,这话说得颇有些何不食肉糜。
谁家也没那样的财力,把两者都购置齐全了。
刘知州听此,就知道纪楚心意已决,又指点道:“那你应该知道,这事要说服谁。”
本地同知晁盛辉晁同知。
他跟本地猎户很熟悉。
方才刘知州说了。
见纪楚心思缜密,刘知州这才放心。
不愧是年轻有为的纪大人,跟聪明人交谈,果然省心啊。
昌河州各地情况了解得差不多了。
最后就是靠海的四个县。
那几个县靠着渔业为生,兼卖些珍珠,还有两个盐场,盐场自然属于官府来管。
但海盐不如井盐纯净,这里说不上利润丰厚,顶多是能吃。
心中有数之后,其他事情也慢慢接手。
纪楚本意是想去下面各县看看,但刘知州没有这个意思,显然是不爱活动的。
倒是下面十二个县的县令主动前来拜见。
新官上任,下面人肯定上心。
一直到过完中秋,刘知州也收拾行李准备离开。
但离开之前,有一个地方肯定要去的。
广宁卫。
其他十二个县可以不去,但广宁卫肯定要跑一趟。
八月十八清早。
纪楚跟即将离任的刘知州便带着亲随去往广宁卫。
广宁卫那边也早就接到通知,早早在卫所门口等待。
前来迎接的,正是马上要接手广宁卫的邓副将邓融。
纪振跟李纹介绍道:“邓叔很好说话的,对我们也很照顾。”
作为邓成的大哥邓融,知道二弟跟纪楚关系好,自然让两个年轻人喊自己一声叔。
说起来,纪楚跟邓将军,还有邓融虽然没见过面,可来往已经不止一次。
所以见面之后,没有半点生疏。
不出意外的话,以后的昌河州就是纪楚跟邓融两人,一个管民政,一个管军务,算是正式搭档。
刘知州跟邓老将军看着,都是颇为感慨。
把昌河州交给他们,两人也能放心了。
他们会在九月初离开,一起前往京城述职。
正因如此,邓老将军话并不多,显然已经交给儿子邓融去做。
不过私下里跟纪楚见面,还是万分感谢。
原因自不用说,所有人都明白的。
如今还多了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