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当县令(451)

年后?

有人来种地?

不管晁同知,还是杜通判。

都知道昌河州有了棉花之后,常住在这里的人口肯定越来越多。

但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来的。

总要过个三五年,甚至七八年再说。

纪大人说的人是?

纪楚只笑,李师爷也笑。

还能有谁。

还是他们老乡呢。

原化州的曹家等人,已经在押往昌河州的路上。

有这些被流放的罪臣之后,还愁官田没人种吗?

而且更不怕他们使坏。

如今众人的情况,只有好好立功,好好表现的份。

不止这些人,还有不少罪犯家眷都会被送过来。

当初贪了那么多民脂民膏,如今让他们来建设边关,也算物尽其用。

晁同知跟杜通判已经傻眼了。

这样也行?

不对,这样也能算到?

倘若棉花没成。

纪大人又打算让他们干什么?

纪楚看着雪花覆盖的黑土地,直接道:“开荒。”

“这么多荒地无人开耕,实在太可惜了。”

他需要很多人过来开荒。

而开荒这事那样辛苦。

还是让罪犯们过来锄地最为合适。

晁同知忽然发觉。

即使滇州棉没有种成。

也不会阻拦纪大人建设这里的决心。

没了棉花,还能搞养殖。

不种棉花,还能种大豆,种高粱,种麦子。

或许曲夏州的成功并不在于种什么农作物,而在于辛勤劳作的百姓,以及敢想敢干的纪大人?

想到这。

他们之前紧抱着棉花的想法,似乎有点可笑了。

棉花会让这里的人过得更好,却决定不了此地百姓的命运。

果然,纪楚道:“此地可有良种培育的官吏。”

有是有,但没怎么努力过。

纪楚也不会再往前追溯,只道:“以后着重培育大豆,大豆是好东西,必须多种。”

至于麦子的良种。

他已经往曲夏州写信,从那边调取了。

也就是说,只要等到开春。

昌河州官田上种着棉花。

而百姓的田地里,则可以种上麦子良种。

甚至开荒的罪犯都已经在路上了。

听到这一件件安排。

晁同知杜通判,乃至在场的邓将军早就万分敬佩。

如此周全的计划,必然不是一时半刻想出来的。

定然是来的之前,就已经有了万全之策。

纪楚来这昌河州就是为了开荒,就是为了建设此地。

可笑他们之前,还万般小心,唯恐提起纪大人的伤心事。

这么看来,完全没必要。

纪大人胸有成竹,根本不会被其他人的想法所扰。

众人在广宁卫堪称简陋的驿馆内,越说越高兴。

从本地的农作物,再到山林里的山珍野兽,以及海边的盐矿珍珠。

以前看着平平无奇的东西,似乎都有开发的可能性。

最后聊到广宁卫。

这里的城墙跟卫所,也该修缮了。

这么一看,能做的事情有很多嘛。

那为什么之前十分清闲,好像无事可做一般?

就因为穷,便什么也不做吗。

杜通判还好一些,他的职能毕竟是监察本地官员的,不负责本地民生之事。

晁同知却有些不好意思。

作为同知,别的不讲,但本地的军籍扶济,以及海防水利,再加上地方盐粮,其实都是他的职责范围。

以前觉得无事可做,这会看来,哪里是无事可做,分明是自己不上心罢了。

杜通判意识到这一点后,下意识离晁同知远了些。

这两个原本紧紧抱团取暖的官员,似乎终于意识到他们本身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

吃着朝廷俸禄,穿着百姓织出来的官服。

平日只感慨本地清闲,实在太不应当了。

纪楚只当没看到他们的表情。

而邓融邓将军的眼神则格外明亮。

不愧是纪大人!

他弟弟每次来信,总要夸赞。

他心里虽然佩服,但到底没见到真人。

如今却是明白,邓成那般傲气的人,为何那般相信纪楚啊。

与此同时,一份从昌河州送到京城的文书,已经到了内阁的桌案上。

已经到了年底,各地上表的文书,多是夸赞本地今年进益,已经恭贺皇上新年等等。

平临国各地都不例外。

还有西北关外的异族,同样送来贺表。

今年他们的礼物明显用心很多,这也正常,谁让他们在整个漳兴二年,实在挣了不少银钱。

那西北矿路一开。

原本依靠牛羊马匹的外族自然而然找到新生路。

这些事西北常备军了如指掌,京城这边自然也知道。

听说西边不少蛮族之前被打得七零八落,如今全都一起在做矿产的买卖。

关外原本还担心,如果挖的矿产太多,曲夏州可能吃不下去。

谁料那工业作坊园简直是吞噬矿石的巨兽,来多少矿产,他们就能消化多少矿产。

那产能一爆发,简直让人心惊。

这般情况下,关外人的生活自然而然开始变好。

说起来,他们也试图自己炼矿。

但根本没有技术条件,做出来的东西自己人都不想用,何谈卖出去。

加上矿路一开,交流越来越多。

前朝已断的商路,似乎又有重开的可能。

到时候关外往西之地,必然繁华无比。

这番景象下,送来的贺表,自然无比用心。

靠谁吃饭,他们还是很清楚的!

不仅关外送来的贺表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