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与阁臣们一一查看。
文的方面的,麦子棉籽,全都发展顺利。
两样农作物的产量,更是让不少人惊叹。
还有另辟蹊径的畜牧司,成功缓解了本地人跟棉花的冲突,让以后的棉花种植可以畅通无阻。
武的方面更不用讲。
给了足够的预算,后勤补给没问题,广宁卫一定能守卫好边疆。
今年秋收的损失甚至是零,所有村子都有防御,都没让对方得逞。
这自然不是一件事的功劳。
是方方面面的成功。
“好个纪楚!太好了!”皇上眉头都舒展了。
看了那么多地方奏章,只有纪楚这里最让人高兴。
当然,奏章上并非只有夸赞,还有很多实际遇到的问题。
比如地方比较穷,道路不通畅,地广人稀,需要人口补充等等。
还有沿海四个县的百姓,没有照顾到。
以及畜牧司刚刚成立,还未有真正的盈利,需要进一步跟进。
可这些事跟平临国其他地方比起来,那还是问题吗?
看看其他地方奏章,不是这里干旱少雨,就是那边堤坝有问题。
还有闹虫灾的,还有因为抢地抢水源打起来的。
薛明成所在的浙东,利益集团更是纠缠不清。
皇上有时候都在想,算了,懒得搞了。
反正平临国整体看起来还行,多数人的生活不成问题。
一些士族太难收拾,可他们又没有谋反之心,不必赶尽杀绝。
可一个纪楚,一个薛明成,却能把事情都给办好,让他反悔的机会都没有。
外面有他们。
京城还有人盯着。
盯着他的人,是以许义许阁老为首的先太子党羽。
没错,先太子的党羽还在。
就是那群信奉礼义仁智信,以及民为重,君为轻的那群人。
不管太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可他表现出来的,便是极为欣赏民重君轻的读书人。
以至于他的身边,除了少数沽名钓誉,以及墙头草之外,还真有这样的能人贤才。
许义许阁老就是其中之一。
这群人,当初是为这个信念追随的先太子。
先太子过于迂腐害死自己之后 ,他们确实沉寂了一段时日。
但随着许阁老重新起复,这些人也陆陆续续站了出来。
他们或许信错了先太子,也看错了先太子。
可他们以民为重的想法没有错。
加上当今皇上前些年为了拉拢他们,确实做了不少这样的举措。
还有纪楚,薛明成他们在任地里清除豪强,更让这群两袖清风,铁骨铮铮的读书人坚定信念。
用纪楚的话总结就是。
先太子是个窝囊的,但他的想法没错,所以靠着这个想法吸引到不少有共同理想的有志之士。
当今皇上是个投机且聪明的,也因为投机,不得不照着先太子的路走,好拉拢人。
于是,这般有活力,有信念的班底便组成了。
不管皇上心中如何想。
他只能这么走下去。
否则就是自刨根基,以他的投机心理,不会这么做。
所以不管愿不愿意,只能照着这个方向走下来。
逼不得已去做个明君。
以这位的聪明,知道自己的路已经怎么做。
有种公司老板想躺平,可手底下员工们不愿意的感觉。
员工不仅不愿意,还要给其他底层员工争取福利。
可其他地方,哪有昌河州的政绩啊。
而且昌河州也要朝廷拨款,其他地方更需要银钱。
皇上想建的新宫殿,都被朝臣们婉拒。
为什么?
因为没钱!
您就别想了!
不是矿路开的好,不是曲夏州的工业作坊园,咱们只会更缺钱。
这种情况下,昌河州的好消息,简直让皇上长舒口气,他笑道:“不错,再等个三五年,昌河州的棉花产业,养殖产业,必然蓬勃发展。”
到时候,就跟曲夏州一样,可以反哺朝廷,解决他一块心病。
有皇上这句夸赞,昌河州的政绩被整个京城传颂。
听听人家的麦子产量。
听听人家的棉花产量。
谁听了不羡慕?!
最羡慕的,还有后面那句话。
“那里地广人稀!好多地都没人种,只要有人过去,直接免费送!”
在人口拥挤的京城,中原,江南等地,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假的吧,不是说昌河州土地非常肥沃吗,看那粮食产量更是极高,怎么可能有空地。”
放在他们家乡,但凡是块好田,都会被抢破头啊。
否则怎么会因为抢田的事打起来的?
“这你就不知道吧?那昌河州的冬日长达半年,冬天太冷了,所以没人住啊。”
“以前甚至没有人种地,都是渔猎为生,所以人少地多。”
原来是这样啊。
那么冷的冬天,肯定会冻死人。
“也不对,现在有棉花了,岂不是可以扛过冬天?”
“没错,听说他们还在推广火炕,以及兔毛衣服,都是为了过冬。”
等解释完什么是火炕,兔毛衣服又是怎么回事之后,有人感慨道:“这么说来,要是能去昌河州安家落户,似乎也不错?”
“是啊,如果在咱们这实在活不下去,就去昌河州吧。”
有些人只是说说,但有些人已经行动了。
不怪大家动作快,实在是有些地方遭了灾,家里无房无地的,不如去昌河州闯闯。
至少那里有土地,有容身之所。
再者,那边的知州,还是纪楚纪大人,即便是跟随他,那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