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当县令(66)

凭借本地孩童们的读书率,凭借昔日的荣光,都会让大家不屈不挠,勇而奋进。

以后有人喊一句:“咱们安丘县以前是第一,难道现在就不行?”

只这一句,就会唤起无数人的记忆。

这便是塑骨。

一地之风气,就是在这种事情上潜移默化中进行。

张秀才再次叹气。

纪大人该有更高的发展空间才是。

如此才能,屈就在安丘县,太可惜了。

纪楚那边哪里知道下面学生想那么多,他正在计算今年应收的田税。

今年只有三万多亩的虚田,纪楚不打算摊在其他田地上,衙门还有其他余钱,直接能补上。

所以今年百姓们的负担会更轻。

经过纪楚带着手下人拨算盘,每亩地该交的税款已经出来了。

纪楚算了又算。

最后得出结果,每亩地差不多需要交七十九斤粮上下,反正按照各家的收成多少来算。

按照市价,折印三百五十五文。

对比前年一亩产粮二百八,收一百六十八斤的粮。

以及去年均产三百四,平均收一百零三斤。

今年交的明显更少了。

均产三百四十七,只要交七十九斤即可!

只有两成多一点。

粮食产量多了,田税却少了。

今年的安丘县已经不必多说。

不管别处如何,对他们来说,依旧是丰收。

是他们靠着辛劳换来的大丰收。

不过只看粮食还好。

但要看折银,纪楚颇有些无奈。

去年各地丰收,粮食价低。

一百零二斤粮,折银三百五十文。

今年其他地方减产,粮食有所涨幅。

七十九斤的粮食,折银却是三百五十五。

比去年甚至多了五文。

大家算完,李师爷道:“大人,今年似乎交粮更划算。”

纪楚却摇头:“还是尽量交钱,把咱们现银都筹里面。”

“等到再冷一些,粮价还会更贵。”

真有事的时候,钱能吃,还是粮食能吃。

百姓们交什么无所谓,按照他们需求来即可。

他们县里会折成银子送到州城。

本地人刚听说他们粮产在一百多个县里是第一之后,又得到每亩地只需要交七十九斤粮,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最不敢相信的,还是搬到周韩村的新人们。

当真是这样?

他们在沾桥县的时候,一亩地产粮二百九,要交一百九。

你们只交了那边的零头?

怪不得安丘县的人生活好起来,原来是没有苛捐杂税。

不对,他们现在也是安丘县的人了!

靠着做工赚来的银子,赶紧盖房子,赶紧开荒!

以后他们也有这样的好日子。

纪楚没有规定大家交粮食还是银钱。

他这边也要看看衙门现银够不够。

正想着,又看到从州城来的那封信。

信上没有名字,要么是对方身份神秘,不好露面,要么身份呢太高,不能直接写。

这也是纪楚没有第一时间拆信的原因。

现在该交代的都交代了,是该拆了。

纪楚有预感,他或许要知道,自己传说中的后台是谁了。

突然拿了个第一,对方没有反应才奇怪。

信封所用的纸不是凡品,一看就是非富则贵之家所使。

再看信里的字,刚劲有力,颇有古韵,更是大佬的手笔。

最后看落款,曲夏州知州。

好好好,他的后台,竟然是本州最大的官,许义许知州。

这么一看,去年那个上上的成绩,果然跟后台有关。

信里的内容让纪楚坐直身子。

单看信的内容,并没有什么,但里面藏了一个典故,战国李悝与魏文侯的对答。

大概就是当时魏国附近发生水灾,魏文侯想要救济灾民,又怕自家粮食不够,就问管粮的李悝,说魏国的粮够吗。

对方说,粮仓极满,他每年都会收粮买粮,囤在仓库里。

魏文侯问他为何。

李悝答:“备荒振恤。”

丰年粮食价格低,就要屯粮。

荒年粮价高,放出来后,既可以赈济灾民,也能调节粮价。

许知州又提了蜂蜜跟油菜,多是夸赞,又讲比隔壁沾桥县要好,其他就没什么了。

如果看出其中的典故,那就不一样。

许知州他在备粮,更知道他在备荒。

同样也在说,如今粮价要走高,你的粮放在手中,也会推高粮价。

再结合提到的沾桥县。

此时情形,就跟当时的魏国一样。

魏国周边水患。

安丘县附近的沾桥县苛捐粮灾。

魏国救人了。

他们也救人了。

剩下的,便是抑制本地粮价,好让歉收的百姓能买到粮食。

归根结底是一句话。

许知州让他今年多交粮,少交钱。

虽说现在来看,交粮更划算,毕竟粮食值钱。

可他心疼啊。

那可是粮!

许知州的想法,纪楚也能理解,自己顾的是安丘县百姓。

知州却要平衡整个州的粮价。

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

因为那些粮食是囤在官府库房里,不拿出来抑制要涨起来的粮价,其实并不合适。

而且整个曲夏州要是乱了,他们安丘县也不能独善其身。

纪楚把信翻来覆去又看一遍,叹口气道:“把去年的粮送过去吧。”

李师爷差点跌倒。

这能行吗?

纪楚道:“是平衡曲夏州的粮价,量大即可。”

陈粮比新粮还便宜,所以他能拿出更多粮食出来,数量先堆上去,更有利于粮价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