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八零:我在乡下当媒婆的日常(204)

作者: 栀子花开十里香 阅读记录

其他孩子也回来了。

赵振礼:“妈,这是大伯母给的腊八粥。”

赵振信紧跟着说:“这是二伯给的。”

赵春兰不慌不忙:“刘丽婶也给了一碗,还有刚才素英过来送了一份。”

林素娥点头:“嗯。”

这是送了多少份,就收了多少份回来啊~

不过。

这也正常。

腊八节互送腊八粥是传统习俗。

这个节日有着几千年历史,古代百姓在这天祭拜祖宗和神灵,祈祷来年顺顺利利和谷物丰收,后面一首延续了下来。

腊八粥用各种谷物、豆类、干果等熬制而成,寓意着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喝一口腊八粥,年味儿也近了。有句古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

这么多粥。

他们一家子肯定是吃不了的。

不过,也不用担心浪费。

中午赵孝勇这些汉子一来,多少都能吃完。

这年头,大家嘴里没味,能吃个甜的,也算解个馋,基本不存在大老爷们不喜欢吃甜食。

……

过了腊八3天。

房子终于完工了。

林素娥挨个送了红包和饼干糖果。

正好,赵振仁、赵振义和赵凤兰也放假回家。

他们都兴致勃勃要参观新家。

除此之外,乡亲们也对她们家的新房子感兴趣,都想要看看。

毕竟。

这么大的房子,在水口村还是第一个。

林素娥来者不拒,新家踩房子的人越多越好。

门口

她指挥赵振仁:“老大,可以放鞭炮了。”

赵振仁立马点燃。

“噼里啪啦……”火红的声音下,林素娥推开门众人进了屋。

“哇!”

“这堂屋宽敞。”

“厨房也这么大?”

“这么多房间?”

“这个房间是干啥的?”

“厕所?”

“你还专门修了个厕所?这个看起来真不错,方便。”

“看起来不错,咋修的?”

“我家也可以修个这样的厕所,省得晚上跑多远上厕所,夏天蚊子多,冬天冻死人。”

“就是。”

“……”

大家连连惊叹。

除了感叹房子大之外,最关注的就是厕所和浴室。

好多人都动心了,问她咋个弄得,林素娥也没有藏私,一五一十都说了。

参观的人走了。

孩子们还是兴致勃勃。

赵凤兰看着属于自己的房间,眼神带着期待:“妈,我们好久搬进来?”

林素娥答:“我算了日子,18号。”

赵振义眉毛一挑:“那不就是后天?”

林素娥无奈:“是有点儿急,没办法,比预计晚了几天完工,我早算好的日子,后面一个星期都忌讳搬家,不方便改。”

赵振仁随口道:“那就再晚点儿呗,又不急。”

“搞不赢。”

林素娥摇头:“搬了家,咱家去北京旅游一趟,回来就刚好过年。”

一听。

孩子们都惊了。

“去北京?!”

“啊啊啊!”赵振礼尖叫一声,抱住她的腰,仰着头发问:“妈,我能看天安门吗?”

“能看到长城吗?”

林素娥笑着点头:“当然可以,还能吃北京烤鸭、逛故宫、圆明园……”

“太好了!”

“妈妈万岁!”

“……”

几个小朋友兴奋得蹦跳起来。

赵春兰几个大的也情不自禁露出了期待的笑容。

……

高兴归高兴。

搬家搬得急,一家子都动员了起来。

林素娥定的床、柜子那些都打好了,第二天让赵振山他们搬到了屋子里。

之后。

她抽空去镇上买了肉菜,明天搬新家请亲戚朋友过来吃饭。

晚上。

她给8个卧室的床换上了早就准备好的全新的床垫、被套、棉被、枕芯,然后每张床底下放了个小红包。

第173章 向着北京出发

18号。

一大早。

林素娥和孩子们都穿着一身新衣服,在吉时进屋。

贴对联。

放鞭炮。

亲戚朋友也陆续来了。

“呦,这房子搬了家具过来,比前天看到更气派了。”

“这每间房都有床和衣柜。”

“我看这房子比城里面的还要好。”

“等我手头宽裕了,也要修个这样子的房子。”

“……”

带他们参观了一遍。

林素娥进了厨房准备做饭。

突然,她想到什么:“春兰,你先去烧一壶热水。”

搬新家烧热水,代表财源滚滚。

差点儿就搞忘了。

赵春兰忙点头:“哦,好。”

今天的菜单,她准备做个十全十美:水煮鱼片、红油鸡、糖醋排骨、梅菜扣肉、红烧肉、回锅肉、避风塘炒蟹、干锅虾、土豆烧牛肉、麻婆豆腐和酸萝卜老鸭汤。

有赵春兰、赵振仁几个和钱翠花他们帮忙,没有多累就做好了。

中午。

大家坐了4张桌子。

林素娥笑着招呼:“大家不要客气,吃好喝好。”

“……”

热热闹闹吃了一顿饭。

……

入夜。

孩子们回房睡了。

林素娥把煤油灯的灯油加满。

今天晚上。

要让灯亮一整晚。

回到房间。

林素娥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环顾了一下房间,心中升起了感概。

搬新家了。

上一世,她在老房子住了几乎一辈子,也就老了跟着儿女进城住了几年。

但是。

她并不怀念老宅子。

那个地方,她失去了太多亲人,丈夫、大女儿、大儿子、小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