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1988(89)
这一时半会也见不着媳妇,苏美兰又已经出摊到镇上去了,他自己掂量着做晚饭。
卫疆刚把灶起了,把厨房的窗打开,只看到旁边玻璃房的架子上全是黄瓜藤和黄瓜,听到不少人的声音,但是人都被遮住了,完全见不着。
他正要洗米呢,院子外头又进来人了。
回来的人是苏美兰,看到厨房里的卫疆,笑着打招呼:“老板,我来吧。”
卫疆大约猜到了:“我媳妇把你喊回来了?”
苏美兰手里拎着几大袋食材,她一一放到厨房新打的架子上,边干活边絮絮叨叨给卫疆汇报——
“可不是么,前几天还好点儿,就七八个七八个地来,看热闹来的。谁想到今天市里镇里的领导和市里电视台都来人了!老板娘让我今天先关店一天,回来这边大伙儿做晚饭,我就把准备好的食材全拉回来了。”
卫疆见苏美兰麻利地洗米下锅再架锅下油下配料的,他完全帮不上忙,堵这儿还碍事,赶紧溜了。
卫疆回车上把一整条烟拆了,在玻璃房外头发了一圈,这才慢悠悠地要推门进去。
一个小哥好心提醒他:“兄弟,先把烟灭了,里头不让抽,来,套个鞋套。”
卫疆灭了烟,接过两个蓝色塑料袋,他觉得好笑:“这不是人染头发罩头上的?”
那小哥也笑了,给他示范:“往鞋上套,里头有好些个农业方面的专家呢,说是这样不会污染里头的泥。”
卫疆依样把鞋套套上,进门没看到媳妇,只听到她的声音,她在跟几个领导介绍——
“我是雇人打理的,白菜不用烧煤,这玻璃房密封保暖,卫家涌的冬天的气温相对高。”
“黄瓜给搭了架子,这边空旷,日间的光照完全足够。”
“棚里有黄瓜本来不好再种西红柿的,但我们还是冒险试了试,你们看对角角落那儿,单独划出来的一小块。”
众人跟着宋盈君指的方向转身,卫疆这才看到他媳妇。
他媳妇穿着深蓝的昵绒女式西装,直筒裤显得腿特别长,到下巴尖的齐短发,脖子在黑色的高领上还露了一小截。
她笑容自信,从容淡定地跟身边一堆人细数玻璃房里的每样农作物,玻璃外的阳光透进来,落在她光洁的额头上。
卫疆看呆了,好像其他人突然都消失了,只有宋盈君,他的妻子,整个人都在发光。
第53章
宋盈君家的玻璃温室蔬菜产量翻倍,上了市日报晚报的头条,市电视台还轮播这则消息。
宋盈君本来还想着,年尾了,村里修路的,修学校的,给村民修盖房子的,村尾修桥的,这些工程队都早早放假,工人们都回家去了,她年尾这农庄估计没什么生意。
万万没想到,报纸和电视报道之后,来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摆在院子里的折叠桌这几天就没收起来过。
幸好这儿的客人跟镇上的客人不一样,不着急赶着吃饭,宋盈君自己一个人也能应付得来。
卫家涌离海特别近,外地来这儿的人都特别喜欢吃海鲜,都说这儿的海鲜特别新鲜。
如果客人愿意,宋盈君还让客人自己选蔬菜,直接到玻璃温室里,指哪颗菜拨哪颗菜,指哪根黄瓜扭哪根黄瓜。
自家没有的,让村里其他家方便的摘了送一趟,猪肉就还是孙秀芬家的。
现摘现炒,客人都大赞这儿吃进去的特别新鲜。
客人在院子里还能透过厨房的透明落地玻璃看着宋盈君做菜,看着放心,不怕自己选的食材被掉包。
而且宋盈君做菜有条有理,看过的客人都说,看着老板娘做菜也是一种享受。
卫疆怕她辛苦:“你这样不麻烦吗?”
宋盈君摇摇头:“不麻烦,我打算一直这么干。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开始提高了,对吃进嘴里的食物要求会越来越高。”
卫疆看了她一眼:“我媳妇怎么这么厉害呢!”
宋盈君瞪他一眼:“你这什么表情,挤兑我是吧!我就厉害怎么的!”
卫疆赶紧求饶:“我是真心赞你啊!对了,你这农庄是时候起个名字了。”
宋盈君抹完脸霜,掀开被子钻进去:“早想好了,叫‘为君农家菜馆’。”
上辈子,她在江城干流动摊小炒攒了钱之后,又确保自己有了稳定的客源,刚好遇着她在门口摆摊那间店要转让,她就把店盘了下来。
她那间店就叫“为君农家菜馆”。
离除夕还有四五天,唐齐临校长带着几个住校老师来吃饭。
他们都是江城人,宋盈君知道江城人偏甜口,给他们做的糖醋里脊都是偏甜的,只有一丁点儿酸。
没一会儿这道菜就光盘了,他们让宋盈君再做一盘,宋盈君这次给他们多放肉,给他们做一盘大盘的,上菜的时候他们都笑着说“老板娘大出血”了。
唐齐临喝了点酒,脸上泛着点红,很高兴地让宋盈君坐跟跟他们一块吃。
这时没有新的客人,另外几桌客人也没吃完,卫疆抢着干收拾饭桌的活,宋盈君闲着,就坐下跟他们一起吃点。
唐齐临主要是想提宋子君上初中的事——
“我们学校的初中部教学楼已经建得差不多了,再过半年就能投入使用。”
“教育局那边也给我们分配了初中的各科老师。”
“你家宋子君是咱们学校小学毕业的,下学期考完试,可以优先直升咱们村的初中部!”
几个老师也帮腔——
“放心,分配过来的老师都是江城师范大学毕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