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医院又穿了(240)
“行。”魏璋从文创包里找出了纸巾,每种包一点并标注名称,然后收好笔记本,带上土样,又骑着电动车回医院了。
水利使和工匠们目送魏璋离开,七嘴八舌地讨论:
“小铁马好看,这样小小的,还挺方便。”
“马要吃草,这小铁马吃什么?”
“小铁马连嘴都没有,怎么吃?”
“好想骑一下……太好看了,这得价值连城吧?”
水利使清了清嗓子,工匠们立刻闭嘴,接下来就是吃饱睡好等陶老的答复了。
魏璋回到老年病房,只见陶老靠坐在摇高的床头,吸着氧,在小桌板上写了很多笔记。
邵院长和金老陪在旁边,劝陶老稍微休息一下。
陶老却毫不在意。
魏璋拿出录音笔递过去:“陶老,您说,说完我来整理。我替老爸整理过很多资料,放心,整理完会给您再看一遍。”
陶老想了想,才点头说好:“我先眯半小时,然后起来再说。”
他们一起退出陶老的单人病房,邵院长再次上下打量魏璋:“你是怎么做到的?”
魏璋不太明白:“什么?”
邵院长压低嗓音:“你怎么能适应得这么好?学得这么快?”难怪文浩说他是六边形战士,太全面了!
魏璋回答得理所当然:“只要想学,没什么学不会的。”
邵院长失笑,谭主任和裴莹在给国都城的稳婆们上课,孟鸿才带着学生们在医院和方沙城学习,赵鸿派了宫中御厨到食堂学做菜做面食,赵凝在检验科扎根,都在学习并努力学得更好。
……
也是这一天,邵院长收到来自国都城的消息,帝陵已完工。
大郸君主的葬礼过程非常讲究,下葬前就有严格复杂的流程,现在帝陵完工,景佑帝要率领文武百官开始繁复冗长的葬礼。
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意外,葬仪队伍同样要经过方沙城。
所以,邵院长按金老的建议,准备了各种谷物种子、飞来医馆特有的蔬菜和食物……认真包装,在葬礼队伍经过方沙城时,郑重其事地献上。
这一天,凡是有空的医护们,都在窗边目睹了浩浩荡荡的葬礼队伍。
……
三天后,陶老根据水利使带回的消息,制订了完整的上游水域修复方案,由魏璋整理出来,经过陶老三次小修后定稿。
魏璋和金老把方案转成大郸文字后,装订成册。
这份水土修复方案制订得非常详细,包括了矿坑修复、森林复种、水土保持等等方案,可操作性强,是现代治沙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魏璋总共复印了六份,医院留存一份,一份送给闲得无聊的郑国公,一份给大长公主,一份给景佑帝,骑着电动车把最后一份送到水利使手中。
水利使收到厚厚的塑料抽条夹保护的方案,一页又一页地看完,整个人都呆住了,不由分说率领众人跪倒感谢。
魏璋什么话也没说,又骑着电动车回医院了。
回到老年病房,陶老挺高兴,但又有些担忧:“大郸能把那么多人力物力用在治理和保护环境上吗?”
这项工程一旦开始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大郸百姓寿命比现代人短得多。
邵院长安慰:“陶老,事在人为,就算他们暂时做不了这项决定,但知道了水土流失的后果,现在开始减少破坏也是好的。”
“您已经为大郸尽力了,接下来就看赵鸿和大臣们的抉择了。”
陶老微笑着点头,眼神里像撒了阳光。
邵院长和魏璋离开老年病房后,收到了急诊发来的消息:“魏国公也醒了!”
太好了!
……
日升月落,时光匆匆。
等景佑帝和百官们再次回到国都城时,收到了陶老的修复方案完整稿,当下又命人送了嘉奖圣旨和三十车米面粮油到飞来医馆。
国都城及附近州府郡县的日常气温已经与夏天无异,天亮得早,黑得晚,白天拉得很长。
景佑帝回到长信宫,还没来得及看完修复方案,又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司农寺试种的红薯苗在农手的精心照料下全部成活,并爬了满地的茎叶。
茎叶可以做蒸菜、可以喂牛马,利用价值非常高。
正午时分,文德殿外的廊下食,文武百官就尝到了清炒红薯叶这道菜,清甜爽脆,味道极好。
景佑帝也吃了,有飞来医馆食堂的味道,难掩喜悦之色。
如果说有什么不顺心的,那就是使团,此前说好十日内会到达国都城的外邦使团,一直都没出现,并送来消息,说是使团成员水土不服,身体抱恙。
对于大郸人来说,去特别远的地方,水土不服可太常见了。
所以,景佑帝收到消息也只是回了“天气多变,注意身体”就算完事。
这已经是明面上一团和气,暗地里你死我活的外交颜面而已。
同样收到了使团耽搁的消息,对被迫答应进国都城的魏璋来说,绝对求之不得。天气这么热,医院里多凉快,还有干净的卫生间,各种各样的饮料。
然而,四月初九这一天,出现在了通往方沙城的官道上。
王强穿越以来,巡逻时见过各种规模的车队,外邦使团的车马队还是第一次见,原来使团的规模也可以这么大。
从望远镜里,可以看到一辆又一辆马车蒙着厚布,难道车上装的是传说中的贡品?
王强是知道魏璋被邵院长抓壮丁的,一个手机把人摇到门卫:“看,使团来了。”
魏璋没好气地接过望远镜看了又看,吐槽:“这群人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