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医院又穿了(38)
秦王能看到围拢过来的人,却看不清他们的脸;能听到有许多声音,却听不清任何一个字,眼皮越来越沉,呼吸越发费力,直到闭上眼睛。
御医院离文德殿有些距离,等御医提着诊箱跑进殿中时,不由倒吸一口凉气,秦王不止七窍流血,连皮肤都在渗血……
内侍官不停地喊:“秦王殿下,殿下,您醒醒,殿下……”
来不及细想,御医扑过去翻眼皮、把脉、上金针、塞保命药……可所有急救措施都用过,并未起任何效果,秦王的出血反而愈发严重,全身衣物都被鲜血浸透了。
群臣吓得退也不是,站也不是,尤其是秦王党羽,被眼前发生的惨剧吓得浑身哆嗦,“树倒猢狲散”,本以为攀得很牢的大树就这么倒了,接下来该怎么办?
御医职责所在,必须抢救到最后一息,可偏偏这时,秦王气息全无、心跳已停。
从御医进殿抢救到现在,一刻钟都没到。
秦王的双手微微松开,右手一柄极小的匕首,左手腕绑着袖弩。
群臣们的双眼都不知道该往哪儿看,心跳快得吓人,秦王是真准备今日动手杀晋王吗?!天爷啊!
晋王始终不动声色,起初是打量秦王,在看到掉落在地的匕首和意外暴露的袖弩时,更是连眼睛都没眨一下,镇定自若地令人敬佩。
御医沾了满手鲜血,用帕子也擦不干净,只能向晋王下跪行礼:“晋王殿下,某才疏学浅,未能救回秦王殿下,请殿下恕罪。”
晋王的脸上并没有怒意:“御医可曾见过这种病人?医书上可有记载?”
御医额头触地:“回殿下的话,某从未见过,也未在医书上看过。”
晋王缓缓起身:“既未见过,又未听过,如此短的时间里要把人救回来,实在是强人所难,退下吧。”
御医猛的抬头,一脸惊愕,根本没反应过来:“殿下!您……”
晋王笑得温和:“起身退下,换身衣服再回去。”
“谢晋王殿下。”御医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大声道谢后,生怕晋王反悔似的匆匆离开。
晋王只是在御医跨出殿门回头的瞬间,眯了一下眼睛,然后极为婉惜地开口:“来人,送秦王下朝,礼部筹备殿下丧仪,择日下葬。”
“是,殿下!”内侍官和内侍们一起,抬来架子把秦王运走,沿途还落了不少血滴。
之后,内侍官又带着内侍拿着扫帚、盆和水桶,将文德殿内的血迹洗刷干净,可是无论怎么洗,殿内始终有极淡的血腥味儿。
这血腥味只有刚进殿的人能闻到,在殿中站立片刻就再也闻不到了。
那日后,群臣皆云,秦王殿下突然发恶疾暴毙,晋王殿下离开文德殿时悲痛欲绝,泣不成声。
第26章 二月二
秦王殿下在早朝时暴毙,满朝文武都惊骇莫明。
礼部上下更是脑瓜子嗡嗡的,只是准备进度过大半的燎祭就忙活了将近两个月,秦王就这么暴毙了,是立刻准备大葬,还是要转交调查死因?
调查秦王死因这么大的事,交刑部还是交禁军?或者二者联合?
不仅如此,秦王死了,晋王就是名正言顺的登基之人,新帝登基是更更大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都不是礼部能单独包揽的,都需要各部联合,满朝文武都有差事。
更有第一头痛的事情,国都城、方沙城等地界仍然没下雨……
五年前,国都城与方沙城的雨水一样多;四年前,国都城每次下雨,但方沙城却常常无雨;三年前,这种情形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春季,方沙城还总有沙尘。
五年时间,方沙城由一座繁荣的郊外城,废弃到现在的空无一人。
同样的不下雨,国都城内外绿树野草只是有点蔫,每日沙尘浮灰比以前多,凡是有条件的人家都装了;而方沙城内外一片黄土,以两城之间的小山丘为界,青绿与枯黄分隔明显。
而司农寺的官员和农户们更加着急,初春干旱意味着发生蝗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蝗虫是连窗纸都吃的可怕虫类。
于是,秉持着预防在先的原则,司农寺官员组织下属农户和国都城内外的百姓们,从护城河、水井甚至农田附近的浅滩中取水,努力灌溉农田。
每个人每日一睁眼开始各自的奔忙,不知何时才是个头。
惟一愉悦的,只有称帝在望的晋王殿下了,第二天就愉快地在长信宫后花园里过起了“二月二”。
在大郸的诸多节日里,“二月二”代表新春之始,尤其重要,为了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上至皇亲国戚、后宫嫔妃,下至平民百姓,不论尊贵卑贱,都要出门挖野菜。
挖到的野菜品种越多越好,能说出正确的野菜名那就更好,意味着新年好运也多。
当然,在等级森严的大郸,不同阶层自然有专属的“挖野菜”地域。
比如,皇亲国戚、高门大户会专门驱车出城,去狩猎的围场;后宫妃嫔则聚集在御花园里;平民百姓会去郊外,无论如何都要挖到野菜,越多越好。
因为先帝去得突然,既没遗诏又没口谕,最有希望成为新帝的晋王和秦王因此争斗不休,许多事宜都需要新帝来定,只能一拖再拖。
还是因为先帝去得突然,帝陵还需要三个月才能峻工,本该在守陵的后宫妃嫔们也只能暂时居住在长信宫,侥幸能在御花园里再过一次惬意的“二月二”挖野菜。
后宫的内侍们,早在“二月二”前就备好了数量可观的木斛,将这些口小肚大的方形木盒上色,然后盛入湿土,将挖来的野菜栽进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