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夜,我求陛下赐避子汤(148)
晚上,李端锦也在问,“怎么对赚银子这么感兴趣了?”
两年前,林攸宜提出想将妃嫔们做的手工放到宫外去卖钱,还说了一大堆理由说服他。
他想着她们也做不长久,于是在林攸宜的软磨硬泡下同意了。
没想到林攸宜不但没放弃,生意还越来越好。
林攸宜笑着说,“想养你。”
李端锦为她撩发的动作一顿,随后失笑,弱冠之年的李端锦较之三年前更多了一抹深沉和帝王的气势,眉眼长开,更俊朗了几分。
“大胆。”李端锦宠溺地笑,“就只有你敢说这话。”
“臣妾没开玩笑,陛下想当游侠,等臣妾存够银钱,就带陛下去看看大同的山水。”
李端锦认真看着林攸宜,“朕要出去国库可以支出。”他坐拥大同,难道不比林攸宜富有?
这小姑娘的想法真是奇异,但他听着却像是暖流划过心间,拂去了朝堂上那些令人忧心的烦恼。
“臣妾才不会用国库的银子,那是百姓们的血汗钱,要用在大同建设上。”林攸宜是想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两人共同的理想。
李端锦目光炯炯,一次又一次被林攸宜震撼,“锦兮之胸怀远非常人能及。”
李端锦的视线看向被雨水打得叮咚响的窗户,“要是下面的人有一半你的气魄,咱们大同一定会比现在更好。”
“大同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陛下不要心急。”林攸宜宽慰道。
“朕不是心急,攸县发大水,百姓流离失所,朝廷拨了赈灾银两和米粮去,结果,到百姓手上的还不足以裹腹,饿死了上百人。朕是生气,是痛心。但凡……但凡他们有一点仁善之心,也不至于让这么多人……”李端锦说到痛心处又激动起来,“锦兮,他们不是死于天灾而是……人祸。”
攸县之事林攸宜有听说,这些年,李端锦励精图治,任人唯贤,培养了一批人才,但大同幅员辽阔,官员数量众多,还是有很多地方政令不落实。
平时还看不出,这一次连续下了一个月的雨,各地都大大小小报来了灾情,攸县处置不力之事不是个案,李端锦才这么恼火。
林攸宜为李端锦抚顺心口,“陛下别气,要是气坏了,不好看了,臣妾可会嫌弃你的。”
李端锦心里一堵,转头看到林攸宜嘟喃着红唇,眼波荡漾着微光,手指还有意识无意识地在他身上乱戳。
李端锦呼吸顿时一紧,哑着声音警告,“别点火。”
林攸宜动了动身子,干脆半趴在李端锦身上。
李端锦深深吸了口气,护着林攸宜脑袋将她放回床上,转眼,林攸宜的腿又架到了李端锦腰上。
李端锦无奈,“别闹。”
林攸宜默了默,忍住羞涩问道,“你难道不想?”
李端锦沉沉地看过来,很认真地说,“我在等。”
等什么?
难道是等自己心甘情愿。
可林攸宜觉得自己已经表现得够明显了,突然,林攸宜想到了什么。
“陛下,难道你自从那件事后,不行了?”林攸宜睁大了眼睛。
133传情
或许是知道李端锦不会把她怎么样,林攸宜才会如此大胆。
这三年,李端锦将林攸宜宠得胆子越发大了起来。
就连这样的挤兑,李端锦也只狠狠“惩罚”了她一番,但在关键时刻他停住了。
林攸宜居然有些失落。
这三年,李端锦不曾临幸过其他妃嫔,林攸宜慢慢敞开了心扉。
好几次都暗示李端锦她已经准备好了,但李端锦不知是没听懂暗示还是真的因那件事留下了心理阴影。
三年来,两人同床共枕无数次,但都没越雷池一步。
有时候,李端锦会说,他在等。
但到底是在等什么,他却没有明说。
第二日,这场百年难遇的大雨还在继续,陆陆续续下了一天,整个一日天都灰蒙蒙的,像是有谁打破了天,水倒灌,止都止不住。
李端锦没有来,据说是和大臣们商议国事直到深夜。
但晚膳时,他让安多给坤宁宫送来了菰菜莼羹鲈鱼脍。
为了保持菜的热度,安多说陛下特地嘱咐了宫人不能让菜凉了,以免伤胃。
曾经,她还特意为李端锦解释“菰”的好处,有“水中参”之称。
没想到这么一点小事他都记在了心里,林攸宜觉得心里甜滋滋的。
第三日,雨还一直在下,这场雨已连续下了一个多月,安尚宫来禀报,有好几处无人居住的宫殿出现了坍塌。
有几位娘娘住的地方以及藏书楼都发现有漏水。
林攸宜派出尚工局去娘娘们住处修补,自己则带了坤宁宫的人去了藏书楼。
藏书楼的书都是价值连城,是李端锦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两人得空的时候也喜欢窝在藏书楼打发时光。
林攸宜到藏书楼才发现,这里漏水远比想象的严重。
她下令宫人赶紧抢修,让宫女们将被雨打湿的书都挪到别处。
林攸宜自己也动手,然而在收拾一处时,发现一个角落里居然掉了几本,她拿起来随意一翻,脸顿时爆红。
像这样的书还不止一本,怕被宫人发现,林攸宜寻来箱子,将这一摞书全装起来带回了坤宁宫。
这一日,李端锦又没来,和顺说,宣政殿的大臣直到后半夜才散。
第四日,和顺打听道,“京城很多房屋被淹了,也倒塌了很多,许多人受了伤,不过京城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还属攸县,听说豫王查出当地官员当时瞒报了受灾人数,加上这段时间的大雨,救治工作不好开展,据说已经死了不止几千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