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夜,我求陛下赐避子汤(162)
欧阳醉蓝、张敬也被迫留在了坤宁宫。
李端锦得知这一切,立即明白林攸宜是为了保护他。
但他心里恐慌,提步就往坤宁宫去。
“陛下,皇后娘娘让人传了信来。”安多赶忙唤住李端锦。
李端锦展开信,一目十行,林攸宜先写了她已成功说服赵佗,随后讲出说服赵佗的过程,原来林攸宜曾和兄长在茶楼听过一次赵佗的爱国言论,用烧书之法逼得赵佗应允带兵,还说赵佗是个不错的人才。
最后说起瘟疫之事,保险起见她命人关闭了坤宁宫,和李端锦约好,若半个月她宫里没事自会开宫门,让李端锦不用担心。
叮嘱李端锦一定要注意休息,按时用膳。
没想到林攸宜真说动了赵佗,倒是决绝了攸县的燃眉之急,只是一想到这件事让林攸宜有可能感染瘟疫,李端锦就高兴不起来。
但还是第一时间安排赵佗带队护送太医去往攸县。
赵佗在宣政殿外向李端锦拜别,离开的时候,走了几步突然停了下来,转身对李端锦说道,“皇后娘娘巾帼不让须眉,请陛下代微臣向娘娘道谢,希望娘娘一切安好。”
李端锦望着远去的刚毅背影,看得出那固执的赵佗对皇后的感谢发自肺腑,想来这里面还有什么事是林攸宜没告诉他的。
其实他大致猜到了,但具体如何还得林攸宜解答。
李端锦传来夏铭霖,夏铭霖高度赞扬了皇后此举,劝李端锦不要去冒风险,枉费皇后娘娘心意。
李端锦彻底歇了去坤宁宫的心,便提笔开始写信。
144新皇后
李端锦刚停笔,安多便来请李端锦用膳。
李端锦将信用信封装好递给安多,让他派人送去坤宁宫。
这才有兴致问道,“平时可没见你这么准时。”
安多陪笑,“什么都瞒不过陛下,是皇后娘娘特意嘱咐的,说不能让陛下废寝忘食。”
随后没多久,李端锦便收到了林攸宜的回信。
果然如他猜测那般,当时赵童牵扯进了皇嗣案,李端锦不想丢了皇家颜面,处死赵童时随便找了个理由。
而林攸宜因欧阳醉蓝的请求,处理赵童后事时留了情,让赵家把尸体领了回去。
赵佗自小宠爱赵童,得知女儿离世很受打击,林攸宜此次向赵佗完完整整讲述了皇嗣之事,赵佗虽然遗憾,但到底解了心结。
他本就爱国,当林攸宜将大同如今的处境一说,赵佗便主动请求带队。
攸县府衙,全身包裹得只剩一双眼睛露在外面的豫王,仔细听完同样是全身包裹的幕僚莫先生给他读完李端锦的手书。
懒懒地评价,“想不到我那侄儿反应倒是快,这么迅速就派了太医带了药材来。”
“这批药材来得及时,只是攸县瘟疫如此严重,就算是太医,一时半会儿也难以对症。”莫先生说。
“先紧着重要的人用。”
“是。”
紧接着豫王拿起桌案上一册《大同时册》问道,“查到是谁推出来的了吗?”
豫王再次看向李端锦关于“妻子”的言论,语气不无调侃,“想不到我那侄儿和他父亲一样是个痴情种。”
莫先生道,“从宫里传来的消息,说《大同时册》是陛下想出来的。”
“李端锦?”豫王沉吟,随后
摇头,“不像他的手笔。我那侄儿年纪虽小,但行事沉稳,倒像是……”
莫先生也想到了,“王爷想的是皇后?”随即就被他否定了,“可她一介女子……”
“女子又如何,还不是推出了长秋宫一系列措施。”
豫王的话让莫先生沉默了许久,随后就见豫王沉下了阴冷的眸,“我们可能要换个思路。”
坤宁宫,林攸宜让许嬷嬷每日关注所有人的状况,若有咳嗽、流涕、起热等要及时回禀。
许嬷嬷来回禀,“回禀皇后娘娘,坤宁宫上下都好。向太医来给您把平安脉。”
欧阳醉蓝不能回去,便一大早来找林攸宜打发时间,随即调侃,“陛下派太医天天来坤宁宫,看来是很挂念娘娘。”
想到她心仪的那人,欧阳醉蓝柔美的脸上不禁染上落寞。
林攸宜没做声,欧阳醉蓝和赵墨之事本就逾矩了,她能让二人见那一面把事情说清楚已是尽力而为。
欧阳醉蓝是李端锦的妃嫔,就算她心里感念有情人不能成眷属,也不可能帮着外人去背叛李端锦。
“做点别的事让自己远离烦恼。”林攸宜道。
这时,欧阳醉蓝才发现林攸宜一直在写个不停,于是问道,“娘娘这是在写什么?”
“八段锦的练习办法。”
“就是您教我们的那套中医养生气功?”
欧阳醉蓝自进坤宁宫的第二天起,林攸宜便召集坤宁宫上下,教授一套气功,说是强身健体。
“对,我和向太医讨论过,历史上的瘟疫也是有选择的,一般都是老弱病者会先染病,所以,强身健体很有必要。”
就在这时,京城府尹和刑部尚书紧急来报,安多带着太医为两位大人做好防护后,两位大人进了宣政殿。
“启禀陛下,一大群百姓叫嚣着不想被困死突然强行闯城门,士兵们不敢伤百姓,却被激愤的百姓打伤几十人。”
“微臣已经将这一百三十四名闹事者押入大牢,请陛下示下。”京城府尹道。
刑部尚书曹旭初说,“微臣建议在瘟疫盛行的关键时期,一是要杀鸡儆猴,阻断还有此想法的百姓。二是要做好百姓的解释工作。三是要彻查谣言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