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夜,我求陛下赐避子汤(166)
林攸宜缓缓走近,在李端锦床边坐了下来。
李端锦脸色和唇色略显苍白,看起来精神也略显不济。
他拉过林攸宜的手,一根一根梳理开,“你瘦了。”
林攸宜眼眶泛红,“是你瘦了。”这两个月,李端锦瘦了整整一圈。
林攸宜的手指缓缓落在李端锦脸颊上,修长的指尖顺着脸颊往上移,描摹李端锦的眉。
“我很开心,你没事,外头现在危险,你最近不要出宫。”李端锦有些后怕的说。
“好。”林攸宜温柔地回应,李端锦面临这么多压力,她一点忙都帮不上,不能再让他为她担心了。
“这是怎么了?”李端锦看到了林攸宜一侧脸颊红肿着,立即问道。
林攸宜一五一十将她和太后的冲突讲给李端锦听,既没有添油加醋也没有故意博取李端锦怜惜。
李端锦叹气,“辛苦你了,母后……”
李端锦想解释什么,但又不知从何开口。
林攸宜打断他的话,“既然决心和你携手与共,自然知道我们会面临什么困难,遇到什么阻碍,这还不是最难的。”
“比起我,更辛苦的是你,端锦,你承受那么大压力,还要为我们的事分心,有时候,我忍不住想,要不我们就……”
林攸宜想说放弃,但被李端锦堵住了嘴,“只要有希望就好。”
李端锦和林攸宜低低呢喃了许久,李端锦便坐不住了,要起身批奏折。
林攸宜心疼他如此劳累,于是让安多将奏折搬来寝宫,陪着李端锦一起看。
李端锦伤了元气,身子还没恢复,持续时间一长就有些疲惫,他将奏折递给林攸宜,“你念给我听吧。”
“后宫……好。”林攸宜本想说后宫不得干政,但看到李端锦眼底的倦意,应了下来。
想着宣政殿就只有她和李端锦二人,不会有人知道。
话说太后离开宣政殿后,满心惆怅地往御花园去。
“静怡,陛下要走先皇的老路,你说哀家该怎么办?”
静怡也不知该如何劝解,她陪伴太后多年,深深知道太后的担心,迟疑间,静怡想了想道,“娘娘有没有想过成全陛下?”
太后转头向静怡看来,目光是又冷又沉,“哀家宁愿没有陛下,也绝不会让陛下成为下一个先皇。”
太后和静怡都没注意到,此时不远处正有一个小身影鬼鬼祟祟朝他们而来。
林攸宜念着念着,突然高兴地站起身来。
“怎么了?”李端锦好奇看来。
“陛下,范太医找到治疗瘟疫的办法了。”林攸宜激动道,随即将奏折递给李端锦。
李端锦接过,待看清奏折内容,也是一脸高兴,“好,好啊!”
李端锦立即提笔批示,又找来夏铭霖等御医将治疗方法传下去,还让人给带队在京城治病的向太医传去方法。
当晚,林攸宜宿在宣政殿。
李端锦心情很好,两人抵足而眠,这是二人这段日子以来睡得最好的一日。
第二日,林攸宜依然待在宣政殿,李端锦看奏折,她也忙着写写写。
就在这时,侍卫来报,“启禀陛下、皇后娘娘,发现宫人出现了瘟疫症状。”
林攸宜不想让李端锦分心,便说,“后宫事务臣妾会处理好,陛下不用担心。”
“朕只有一个要求,你不要涉险。”
林攸宜安排夏铭霖带人去查验,并传来六宫尚宫开始在宫里布置防止瘟疫的蔓延。
太医院很是忙碌,按照皇后要求熬制防瘟疫汤药给各宫送去,还划出专门的一座宫殿作为染上瘟疫之人的临时住所。
帝后二人各自忙碌到很晚,这时,慈宁宫那边传来消息,说太后娘娘起热了。
李端锦心里一咯噔,立即传了夏铭霖去给太后瞧瞧。
李端锦正要去,被林攸宜拦住,“母后那臣妾去看着,臣妾保证一定不会让母后有事,请陛下留在宣政殿。”
“那是朕的母亲!”李端锦道。
“你是天下人的陛下!”林攸宜说。
148遇刺
对于李端锦的安危,林攸宜和太后想的是一样的,宁愿自己冒险也不愿李端锦有任何事。
李端锦终究是没说过林攸宜,目送林攸宜朝慈宁宫而去。
延禧宫,有人将最新消息报给宫装妃子,“太后娘娘起热,皇后娘娘去了慈宁宫侍疾。”
宫装妃子听着一切如所料一般进行,面上很是满意。
林攸宜到的时候,夏铭霖已为太后做完检查,林攸宜问,“母后如何?”
“太后娘娘只是染了风寒,微臣已开了退热药方,小心照顾即可。”夏铭霖道。
听到只是风寒,不是染上瘟疫,林攸宜大大松了一口气,“多谢夏太医。”
“微臣去准备药材,先告退。”
夏铭霖离开后,林攸宜吩咐莺歌去宣政殿告知李端锦太后的情况。
莺歌出了慈宁宫就急忙往宣政殿赶,在看到前面有宫女过来时,莺歌便往旁边让开,却没想到那宫女也往莺歌的方向来,两人突然撞到了一起,宫女手上的衣衫全到了莺歌身上。
一股刺鼻的味道从衣衫上传到了莺歌鼻息,那宫女见是莺歌,忙跪下,“请姑姑恕罪。”
不是什么大事,莺歌赶着去宣政殿,于是也没在意,“没事,起来吧。”
莺歌继续往宣政殿而去,将消息转告安多后就回了慈宁宫。
到慈宁宫太后寝宫时,莺歌见到了守在门口的静巧嬷嬷,恭敬地打招呼,却只得到了静巧一声冷哼回应。
莺歌知道静巧嬷嬷是因为在奉先殿因皇后娘娘挨了板子,心里埋怨上了皇后娘娘,连带的对皇后身边的人也不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