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女配一身反骨,就爱给人添堵(252)
一人一统聊了会管理局的八卦之后,又转而说到了沈宗镕。
【这么看来,那封信还真可能不是他写的,那原主写的信被谁拿走了?】
刚才自己那么胡搅蛮缠,他都在耐下心来试图讲道理,也没露出什么破绽来,那现在就可以初步判定,原主的死,应该跟他没甚关系。
【幕后之人拿走的?那也不对,幕后之人他是不想你回京,既然这样,他为什么在心里说可以给你安排工作补偿你?
我估计是他亲戚或者朋友回的信,怕他真同意跟你结婚,干脆就越过他去直接替他做决定了。】
【emmmmmm,等咱们把动手那人找出来了,就回京一趟。】
这年头出门,特别那么远的地方都要有介绍信,她还要找个好理由,让村长帮忙找人给她开个那种长期的。
要开那种三个月以上介绍信的,只能找县里的大工厂或者政府办公室才行,他们村最多就能开15天的。
......
就着那一大盆麻辣香锅,林笙足足吃了五大碗米饭,还有些意犹未尽,最后再来点饭后小甜点,完美。
吃饱喝足,她又开始去倒腾要带回村的东西。
她空间里确实有一些80年代的钱跟粮票,但因为是平行时空的原因,再加上钱票上编号的问题,她一般都不会拿纸币出来直接用,反而更喜欢以物换钱。
她把那些老式的手电筒,暖瓶,饭盒收拾了大半筐之后,又找了几包老式红糖出来,一包半斤,就是她那时候在供销社买的,因为不爱喝就一直扔在那了。
糖块是少不了的,那种又硬又不好吃的水果糖,在原主记忆里也有,一直都是硬通货,奶糖也来上一包,再加上几斤硬了吧唧的烤蛋糕,正好装了满满一筐。
第233章 八零年代,被退婚的小孤女 5
等马上要到村口的时候,林笙才把准备好的筐从空间里掏出来背了起来。
也是时间刚好,刚进村,就碰到了正从纺织作坊下工的妇女们。
迎面过来的村长大儿媳妇看见林笙也是吓了一跳:“哎呦,林同志,你这是干啥去了?”
今儿个太阳怎么打西边出来了,这林同志可得有两年没出过村子了吧?平日里不是去茅坑,都很少在村里走动。
林笙装作原主那样,有些害羞的张张嘴,憋的半天,才声音很小的说道:“嫂子,我打算回京了,想凑点路费,所以今天去了趟县城,把爷爷攒下来的票换了点东西回来......”
围过来的妇女们一下就了然了,前几天,京城那边来信的时候,她们闲聊的时候还在猜测,是不是这林家平F的事有了眉目,那丫头要回京了,没想到还真是。
村长大儿媳妇赶紧去帮她拎背上的大筐:“唉呀妈呀,咋这么沉呢,你这是换了多少东西回来啊!”
林笙干脆就当着大家伙的面,把上边盖着的那块破布给掀了起来。
一个总给她送菜的婶子眼见,一下就瞅见了露出了一角的红色,激动的一拍手:
“啊,这是红糖吧?我小闺女正在坐月子呢,我家老头子到处托人都买不着,没想到今天点好就碰到了,林同志可真是我家大贵人。”
其他大姑娘小媳妇大娘嫂子的,看见自己心仪的物品,也全都跟着兴奋了起来。
虽然,去年末,上边就下发了文件,宣布正式改革开放,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已经允许个人合法自由经营了。
但之前那几年的运动实在是太触目惊心了,再加上他们县里因为投机倒把捉进去了不少人,直到目前为止,大街上也没看见敢明目张胆出来摆摊卖东西的个人。
村里人,除了粮食棉花和布匹,可以自给自足之外,想要点其他生活用品,吃食之类的,还得去供销社购买。
他们的小作坊又不是什么国营大厂,在那上工也只有工分而已,票是没有的。
林笙这次带回来的东西,全是需要凭票券,都不一定能买到的紧俏货,大家伙见了,怎么能不激动?
不过兴奋过后,众人又为难了起来,林笙看着她们面色不太好,还以为是手头紧呢:“我这些都不要票,大家按照市场价给我就行,我就想赚个回京的路费。”
所谓的市场价,当然就是黑市价格了,大概就是供销社价格的1.5倍到2倍左右。
还是一个年纪最大的老太太说出了大家伙的心声:
“倒不是钱的问题,咱村托了林教授的福,家家户户日子过得都不错,就是这太不错了,这兜里都不太差钱,你看,咱村里人这么多,你这一筐东西哪里够分哦!”
女人们都附和般的点了点头:“可是呢,就这红糖,谁家没个女人,谁家不想要,送礼走亲戚都能拿得出手。”
村长儿媳妇也拿起了一个崭新的铝制饭盒抚摸道:
“男人们还好说,能回家吃饭,就是家里的娃子去学校,那中午都回不来,一直羡慕县城的孩子有饭盒用,咱家好不容易找人弄了两个,还是旧的,也不知道自家娃在学校被城里娃笑话没有。”
他们村里条件好,也是林教授的出现,让他们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
虽然林家表面上是因为读书多,才被人陷害遭了大罪,但是林老爷子一直都是豁达乐观的,他一直告诉村民们,国家以后会改变,会开放,会需要很多人才,但无论如何,都要先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行。
也正是因为听了他的话,他们村在恢复高考的时候,才一飞冲天,一口气出了5个大学生,连县里都轰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