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我真是好男人(1062)
大家是不是真的敬重他,他不在乎,他在乎的是如今能够沐浴在众人的眼光下,能够成为振臂一呼的领头人,别管他是不是傀儡,至少明面上是这样的。
自从骂了山河先生之后,他的稿费都变多了,刚开始就有很多报社出高价邀他的文章。
骂到现在,他已经积累了不少身家,至少可以从贫民区搬到中产区域。
不仅有了名,还有了利。
遥想当初安景之找自己骂他的时候,自己也只是为了赚那点稿费而已。
一块大洋啊,他一篇文章哪里值一块大洋?
现在他一天赚的都不止十个大洋了。
他明白,只有自己骂的越狠,骂得越戳人心肺,他的名声才能越大,自己的饭碗才能保住。
后续的稿费都不用安景之给了,尝到甜头后,他日夜不停的研究安景之过往的文章,力图找到可以抨击的支点。
抬头活动了一下因为长时间伏案工作而变得有些紧张的肩颈,越是研究对方的文章,他越是佩服。
骂到现在他都不知道该写什么,要是说之前还有理有据,现在完全就是胡搅蛮缠。
揉了揉有些痛的眉心,他在心想:若是让别人知道山河先生出钱让自己骂他,不知道张廷友那些人会怎么想,不过就算他说出去了,估计也不会有人相信吧。
当然,他也不会说出去,起码在他有了别的更赚钱的方法之前,这个秘密得守住,不然不仅影响对方,还会影响他的地位。
他是靠着骂山河而出名,若是知道一切都是山河的安排,那他岂不是名不正言不顺?他可不愿意干这种自砸饭碗的事情。
第931章 民国大文豪12
骂战持续了大半年,一开始只是在文人之间知晓,后面知晓的人越来越多。
上到富商官员,下到普通百姓。
大家看着平日文质彬彬的文人骂起人来居然也是这么不讲究时,心中有种异样的感觉。
那种感觉叫做吃瓜的兴奋,就连不识字的普通老百姓都会跑到茶馆里面听人家说今日又骂了什么内容。
双方你来我往,让他们这些普通百姓增加了不少乐趣。
也让民间的说书先生多了一样可以讲的内容。
李扁顿是最先开始说《常萍记》的说书先生,靠着说安景之的这第一本小说让他名声大噪,还赚了不少。
虽然后续也有不少说书先生陆陆续续的开始说这本小说,但他是最先开始的,赚的自然也比别人多。
他还有独特的说书技巧,在说书的时候不仅能把情节讲得生动有趣,还能模仿里面的各种声音,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不少人都愿意来听他说书。
从此以后他就认准了山河这个笔名,通行报社的报纸,他几乎期期不落。
在没有小说连载的那段时间,他也偶尔给大家讲一讲国家大事,虽然听的人不多,但是多少也有一些听众,起码比他讲那些都快讲烂了的故事好。
“要说这些文化人,他们首先是人,然后拥有文化才能称之为文化人。”李扁顿坐在上方的位置侃侃而谈。
右手边放着他今天刚买到手的报纸。
“真的生起气来,那文化人骂人跟普通人其实也差不了多少,照样带爹带娘,大家这段时间也见识到了吧。”
底下听众听了哈哈大笑。
不管认不认字,大家都愿意来这里听李扁顿说,就像是大家看了一部很有趣的电影或者是著作,然后想找人讨论的感觉。
在这里听客众多,不管认不认字的,听完李扁顿的讲解后,大家都能找到分享的对象。
“要我说,这些人就是嫉妒山河先生的文章写的比他们好,写不过人家,那就只能骂了。”
“大家听听这个郑哲民说什么,居然抨击咱们山河先生写通俗小说是不务正业。”
“还说山河先生写的第一部 小说《常萍记》狗屁不通。”
“这个郑哲民真不是个好东西。”立刻有听众骂道。
“我看他自己也没写出啥呀,听来听去都是他骂这个骂那个。”有人附和道。
说书先生看大家群情激愤的样子,缓缓道:“《常萍记》这本通俗小说本来就是写给咱们普通老百姓看的。”
“普通老百姓识字就了不得了,哪还懂得什么文笔词藻?山河先生这是为咱们着想才尽量简化。”
“大家还记不记得当初《常萍记》刚刚连载的那会儿也是有不少人在骂,后来怎么着?”
说书先生轻蔑一笑:“不也有不少人跟着写吗?说来说去还是嫉妒。可惜他们写的那个才叫真正的狗屁不通,压根卖不出去。”
“就算是这些清高的文人也照样逃脱不了世俗的名利。”
“可不是嘛!”有个声音粗犷的听众说道:“这半年来咱们算是看清楚了,这些文人跟咱们也差不多,惹急眼了啥都骂得出来,有时候骂的比咱们还脏呢!”
说书先生呵呵一笑,站起来拱手道:“大家明白这个理就好,今日的内容就说到这,诸位明日请早。”
……
天气越来越冷,战事越来越多,每天不是听说这里要开战了就是那边要打仗。
听闻城外来了一群逃荒的人,三姐妹把手上的工作都交代清楚后准备去外面招一些工人,也算是给那些人一个活命的机会。
纺织厂的规模又扩大了一些,报社的情况也趋于稳定,一场骂战拉了这么长的时间,已经接近于尾声。
又听闻国家动荡,百姓受灾,报纸上刊登的主要内容都变成了救灾和战争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