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假如克苏鲁小说都是纪实文学/无限读档,把末世扼杀在萌芽中(212)

作者: 鱼绯 阅读记录

“我只听说过‘冥器’,没听说过‘隐器’……”

“还有人没看过《末世生存指南》吗?是真的心大啊。”

“隐器,又叫‘收藏品’,指的是与怪异事件伴生的物品,封印了混沌气息与某种权柄,因而具备超自然的功效——《生存指南》官方定义。”

“很多隐器确实是冥器。大量怪异事件都是在盗墓的时候发生的。”

“不是,现在的网友已经卷到人均连山学者了吗?”

“有人发现《末世生存指南》悄悄更新了吗?里面给出了几个邮寄地址,可以把怀疑是隐器的物品寄去鉴定。”

“有人试过这个鉴定功能了吗?”

“才更新一个小时不到,已经有好多人说寄了东西过去了……我现在担心根本鉴定不过来→→”

“不会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吧?”

“↑现在物流还没崩溃呢,包给你邮回来的,括弧,到付。”

“绝大部分肯定都是纯白板垃圾,当然不会贪墨你的。但要是真的隐器呢?会退还吗?”

“↑你看不看说明书啊,不100%保证退还,如果是非常危险、或者有活化特征的隐器,是要封印的。危险性较低、对生存可能有帮助的,会退还。另外,如果被扣留,或者自愿上交,会有物资补偿。”

“没有鉴定过的隐器你也不会用啊,放在手里多危险,万一是什么等你睡着了把你拖进亚空间的东西,那不完犊子啦?要我说凡是看着怀疑的,都寄过去看看,寄不了吃亏寄不了上当。”

“我不理解,为什么要垄断鉴定方法?为什么不能出个培训,让每个人自己鉴定?”

“咳咳。”

“?”

“你要的‘鉴定培训’已经出了。”

“??”

忙着发弹幕和在评论区对线的网友这才回过神来,发现第二十集 的主题还真是“隐器的鉴定”。

“咳咳,”洛书清了清嗓子——不知道是不是跟安宁教授学的,连山学院众生都喜欢咳两下再开始说话,“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生存指南》更新了几个邮寄地址,提供隐器鉴定服务。”

“但考虑到这种方式效率较低,以及沿海地区疏散开始后,可能会出现的物流受阻问题,我们这期节目要讲的,就是如何自行鉴定隐器。”

“要进行隐器鉴定,显然需要举行连山学仪式,所以你需要在以下前置条件中二选一:要么你所在的位置已经受到亚空间的影响,至少接近‘2号位’;要么你手里得有其他隐器,才能支持在没有混沌气息的地方举行仪式。”

弹幕懵了一阵子才反应过来:

“等等,鉴定隐器,我首先得有一件隐器,是这个意思吗?”

“笑死,这不就卡住了。”

“自古第一桶金最难挣啊家人们。”

“不是还有一个条件嘛:你待的地方差不多到2号位的时候,就可以空手接白刃了。”

“变成白牙岛那样?”

“白牙岛还没到2号位呢亲。”

“告辞。”

洛书:“我们有请程玖同学来讲解一下隐器鉴定的基本原则。”

正在研究巴颖传来的最新植株变异数据、突然被cue到的程玖:?

但她起码听到了关键词,还是顺畅地讲了下去:“鉴定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确认是否为隐器,方法是判断物品中是否封印了混沌气息;第二步是确认隐器的用途,此时不得不进行一系列实验,风险较高,如果能收集到与隐器伴生怪异事件的详细信息,会对判断用途有所帮助。”

“先说第一步,嗅探混沌气息,也有多种做法。如果你有类似‘日晷’这样的,指示混沌气息的隐器,会方便很多。只要将待鉴定物品靠近‘日晷’,看是否会发生指针的晃动。”

镜头再给到洛书,她没有把“温度计”拿出来(这是为了避免给民众一种“什么破烂都可能是隐器”的误导,导致鉴定中心工作量暴增——毕竟正常来说,隐器的产出概率很低,全靠漫长时间的积累,大多都是古董),而是拿着从道格拉斯那里借的“烟斗”靠近了“日晷”。

“你们看,”洛书:“指针的影子晃动起来了。这是因为日晷嗅探到了封印在其他隐器中的混沌气息。”

程玖继续道:“如果你手里没有可以指示混沌气息的隐器,但有具备活化特性的隐器,可以利用‘怪异聚集定律’——活化隐器喜欢跟同类待在一起。”

这部分演示洛书也没有掏出“小黄鸭”(原因同上),而是借了一只密大封印的、生产于18世纪的雾都的“机械老鼠”,跟待鉴定的“烟斗”分别放在桌子的两边。

“我们盯着它的话,它是不会动的,”洛书:“让我们把镜头移开一会儿——好,现在可以回来了。”

镜头再回来时,“机械老鼠”已经穿过长桌,跑到了放“烟斗”的那一头。

虽然知道现在“连山学是真的”几乎是公认事实了,但这个实验过于粗糙,弹幕还是不得不吐槽:

“……随便一个魔术都比这严谨吧?我怎么知道有没有人动过那只老鼠?”

“就算没人动,那是只机械鼠,没坏的话,不是上个发条就能跑吗……”

因为是录播,程玖反正也得播出之后才能看到弹幕,情绪丝毫不受影响,继续道:“如果你手里没有任何隐器,但所在区域已经接近2号位,那么可以使用‘混沌气泡鉴定法’。”

这次洛书端出一只盘子,上面有一张正在燃尽的符纸:“符文大家可以从《生存指南》里找到。好了,现在这盘子上面产生了一个混沌气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