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克苏鲁小说都是纪实文学/无限读档,把末世扼杀在萌芽中(226)
一个人一生在现实中接触的人,可能只有几百个;但一条被不小心顶上去的高赞评论,就有可能让这个ID收到上千人的谩骂,更不用提在互联网吃饭、自嘲“化粪池中刨食”的博主们,一条热门视频就能让他们接触数以百万计的人类,是现实中一个普通人一生接触人类的上万倍。
如果邪教思想能通过互联网在很短的时间里毒害数以百万计的人,那么没理由邪神的污染不可以。
账号注销潮再次发生,而这次注销后的人或许连游客登录都会非常谨慎:不仅仅发言是危险的,连旁观也一样危险——深渊不可直视。
就连白牙岛的官方直播,弹幕也明显冷清了。尤其当稀稀拉拉的评论区和庞大的观看人数形成鲜明对比时,就更让人唏嘘。
“……没想到末世还没来,互联网就先死了。”
这句弹幕孤独地飘过,直到消失在屏幕边缘,也没有一个人回应——这一幕竟然有点儿毛骨悚然,仿佛正在观看视频的,全是不可选中、不可交互的量子幽灵。
“倒也不至于如此,”洛书也注意到了“万马齐喑”的异常状况,很快想到是怎么回事,“谣言还要重复一千遍呢,洗脑需要的次数只多不少。如果一个平台到处都是恶意传播污染的东西,那肯定会被封掉的嘛。”
“你看我们豚玖,”洛书立刻拉出一个正面典型:“污染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在洛书“说两句”的示意下,程玖无奈道:“事实上,接触连山学著作本身就是有污染概率的,甚至比通过交流发生污染的概率更高——我不是让大家不要读的意思。”
“隔离污染是有技巧的。最初接触连山著作的时候,可以使用‘情绪隔离法’,先通过第三方的转述来了解内容,不直接阅读原著,避免直面疯狂混乱的情绪冲击。等到已经大概了解内容,有了心理建设,再读原著,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
没想到这句话被急于自救的互联网平台奉为圭臬,很快就有平台开发出了“人机隔离”机制:
在原本的“青少年模式”外,增加了“人机隔离模式”,该模式下,用户看到的评论内容全都是经过平台AI无感情转述、降低情绪化和攻击性的版本,画面则调低分辨率,变得极其模糊,用户可以在看完“人机版”后,再决定要不要观看高清版视频,或者调出发言者的原文。
当然,因为算力有限,暂时只处理最近三天的信息,在“人机隔离模式”下,默认只看最新。
有没有隔离污染的作用、是不是行为艺术另说,至少这么一套操作下来,账号注销率确实降低了……
第213章 海啸(一)
2029年的末尾,根据连山气象台最新公告,自“尼莫点”起始的海底地震,蔓延影响范围已经达到两千多公里,在其影响下产生的海啸,即将登陆距离尼莫点最近的三片岛屿群。
这三个登陆地点分别是:尼莫点南方,南极洲外海的马厄岛;东北方向,隶属于智利的复活节群岛;北方隶属于大不列颠的皮特凯恩群岛。
其中马厄岛上本来就没有人类居住,此次不同寻常的海啸会造成什么影响,只能去问企鹅——这不完全是开玩笑,华夏连山委员会和动物行为研究员一道,给很多企鹅佩戴了摄像头,希望能收集到有用信息。
皮特凯恩群岛居民已经全部撤回大不列颠,同样留下了大量摄像头观察。
三个地点中,最受瞩目的,无疑是复活节群岛。
复活节群岛在十八世纪被荷兰人发现,但在那之前,它已经存在了漫长的时间。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显示,岛上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百年。
听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不错——那个“鬼神的时代”。
连山学者并不确切地清楚“鬼神纪元”的起止时间,但根据《巴比伦星表》和周朝青铜盘“三垣二十八宿星图”显示“群星归位”,而在战国《甘石星经》中群星的位置已经几乎与现代观测相同,可以大致地判断,“鬼神纪元”起始于巴比伦之前,终止于春秋战国期间。
《甘石星经》成书于公元前三百年左右,那么公元前四百年,波利尼西亚人抵达复活节群岛的时候,有可能正好处在“鬼神纪元”的末尾。
复活节群岛受到格外关注的原因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在最大的一座(即复活节岛)上,矗立着数百座巨大的石像。这些石像半身嵌在土地下面,露出地面的部分大多仍高达五到十米,分布在环岛和丘陵上,绝大部分背朝大海。
石像的眼眶深陷,有的用珊瑚和贝壳做成了眼睛,在朝向大海的石像背部,刻满了神秘的符文。经连山学者研究,虽然同三星堆出土青铜神像基座上的四十九符文不尽相同,但存在一些非常相似的线条、符号和意象(如“鸟”“树”“眼睛”等)。
这背后强烈的宗教和祭祀气息,不得不让人联想到邪神。
12月31日傍晚,根据实时气象预报,还有一到两个小时,海啸将先后袭击皮特凯恩群岛、马厄岛,然后是复活节群岛。此时的白牙岛上,除了排到值班的人,大多都聚集到了“幸存者食堂”,这里安装了一块大屏幕,可以一起看直播。
“照说尼莫点同三个地点之间的距离,相差还是挺大的,但海啸却几乎是‘前后脚’同时抵达,这就很怪异。”洛书锐评:“仿佛一只老饕,看见人就跑快点,没有人就跑慢点——于是抵达有人烟处的时间就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