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霸靠签到系统养夫郎(15)
或者他也可以转手将这锅卖给其他人,还能再多赚上一笔银钱。
所以戚长夜特意说了句“材料从这锅里面出”,二人彼此心照不宣。
老铁匠的态度极好,一口大铁锅共计一千二百多枚铜钱,去了戚长夜要的那些东西还能剩下七百三十文,老铁匠收下铁锅从匣中取了银子,同戚长夜约了个时间让他过来拿东西。
弓箭箭头好做,捕兽夹则要麻烦上一些,这附近会上山打猎的人到底还是少数,铁匠铺子里也没有可以让他拿的现货。
七百多枚铜钱鼓鼓囊囊地揣了一大包,戚长夜转身去了买卖的市集,他的身上还带着从癞子那里拿回来的一两多银子,边走边思索着稍后要买的东西。
粮食是肯定要买的,米面粮油样样都缺,针线倒是不需要,戚母在世时家里常备着,戚长夜早上刚过去看过,五颜六色还剩几小捆呢。
下午就将弟弟从戚家大院里接过来,多住一天就可能多发生些矛盾,不如早早接过来算了。
家里没有小哥儿能用的东西,也要适当备上一些。
还有赵岁岁的。
全身上下只有那一身破破烂烂不能再穿的衣服,等新衣服改好就要换掉,总不能连件换洗的衣服都没有。
第9章
戚长夜先进了布庄。
镇上共有三家布庄,针对的客户群体也各有不同,戚长夜进的就是这家主要面向村人百姓的。
镇上的消费能力到底不如县里,台面上摆着的也都是些耐脏耐磨的粗布,精细些的布料都收在柜台后方,若有需要唤来小二自会将其拿出。
贱者裋褐枲裳,这个朝代布料仍以棉麻偏多,绫罗绸缎都是大户人家才穿得起的东西,店里只有零星几个村民百姓,见到戚长夜都有些害怕。
——倒不是认出他了,戚五在附近村落里是有些名气不假,镇上三教九流之徒也多识得他,但也仅限于此了,镇上住着那么多人,更多的还是踏踏实实讨生活的百姓。
她们畏惧是因为戚长夜身材高大面容凌厉。
原来的戚五还好一些,有些吊儿郎当混不吝地,见到熟人也会开上几句玩笑打趣上三言两语,脸上的笑容虽然常常让人不太舒服但也仍旧有个笑模样,戚长夜则常年阴沉着一张脸,没穿越时甚至听人私下议论过“别人欠他五百万”,虽然长相确实不错但实在是冷的骇人,又因为工作的缘故自带着股冷峻气场,一年到头脸上都做不出三个表情,别说是小姑娘了,一些胆小些的男人见到他的第一反应也是“这人看着就不太好惹”。
会来布庄挑布的多是哥儿女子,远离他也实属正常。
戚长夜也不在意这些。
小二急急忙忙迎了上来,“这位客官,是有什么想看的布料吗?”
戚长夜点了点头。
他的目光落在台上摆着的几匹棉麻布料上。
由于客户群体多是附近村人的缘故,布料颜色大多比较暗沉,最常见的莫过于驼色茶褐石青暗紫几个颜色,甚至还有未经染过的灰布麻衣。布料的染色工艺自然与后世没法比较,当然也不排除高货根本不会往这样的小镇里流入的可能,就算真有什么好看的颜色上等的技术染出的布料……在这种地方怕是放上几年也没人舍得掏钱去买。
戚长夜盯着那些布料。
用来干活的确还行,但穿在人的身上难免有些老气,本身布匹就因为染色技术的缘故隐隐发灰,搭上这种颜色平白将人显老了十几岁。
戚长夜又将亮色料子要了出来。
所谓亮色也没亮到哪儿去,多以秋色蓝灰绀青为主,同样泛着层朦胧的灰色,像是画作被罩上了层暗色的图层。
戚长夜最后买了半匹浅褐麻料,又裁了块未染过色的棉布,准备回去让赵岁岁裁了缝几件短衫单衣,棉布就制成贴身的里衣。
好在现在还是夏日,粗布短打就能度日,等过几个月天气转凉还要再来买些御寒的衣物。
古代布帛类长度单位并没有定数,起码不方便用现代思维换算过去,有说一匹四丈有说一匹十丈的,十米布料做上三四套衣服不成问题,具体要用多少还是要看人的身高体型,戚长夜在心里换算了会儿,又咨询了店小二几句,最终才定下来现在的分量。
他买的料子只多不少,别说是他和赵岁岁了,还没接回家的哥儿弟弟的衣服也一并算上了。
夏日汗多换衣频繁,总要多备几套用来换洗。
他也没让店小二白折腾一趟,亮色的秋色布料也让人裁剪了块带走,虽然不够做成一整件衣服,但回去裁剪一下缝在衣上也能增添些光彩——哪怕只是缝个花勾个边呢,总比全身上下暗沉一片要好看太多。
一匹最普通的粗布就要三百五十文钱,棉布料子还要更贵一些,哪怕他买的是没染色的素棉布零零碎碎全部算上也要了五百二十文,铁锅换来的铜钱一下子就去了大半。
戚长夜没有讲价,店小二见他付钱交易爽快利落不免对他心生好感,加上戚长夜刚刚还问了几句冬衣棉被的事情,店小二有心想留住这个客人,做主将店里余出的布头拿了过来让戚长夜挑上几块做搭头。
像他这样一口气买半匹的到底还是少数,更多的人都是比划了大小一块一块地裁,有的时候进货的布料也不能保证匹匹足米,偶尔还会有些串色染色的,裁到最后多一块少一条都实属正常。
大块的料子都被送去做成手帕香囊了,再不济也能缝条发带做朵绢花,留在店里送客人的布头会是什么模样可想而知,不过就算是这样的布头也依旧得农家人的青睐,店小二时不时地就要为了一块布头和村人磨半天嘴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