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神尊他大逆不道(165)+番外

作者: 子渡 阅读记录

总之现在的燕泽跟当初的晏箫很不一样就是了。虽然脾气还是一样的臭,但孟之已经不再像当初那样怕他了,有时候孟之还偏要去惹他生气,反正他又奈何不了孟之。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孟之自知不是什么心胸宽广之人,晏箫上辈子欠孟之的总得叫他这辈子全都还回来才行,上辈子他伤了孟之几分,这辈子孟之全都得向他给讨回来。

孟之有心在施粥时顺带摆个摊子给流民们看病。可是她自知自己水平不够,第二日便亲自去孙兴贤的医馆请了几名医师学徒,商量好时间谈好价格之后只待一起出发去城关救灾施粥。

第94章 孟之放下帘子的手一顿,抬眼看向来人。

其实京城离崇州不能算是最近的也不能算是最便捷的,因此京城的流民远没有其他地方的多。三日后孟之带着将军府的一些下人家丁以及从医馆里请来的大夫便踏上了去城关的路。

城关是离城门最近的一块区域。与城中心的繁华闹市不同,城关地处偏僻,人也稀少,不过好在不拥挤。自崇州水灾发生以来,朝中下令允许流民中一部分人进到城中来投奔亲友又或是碰碰运气寻求城里好心人的帮助。

经办官员考虑到流民数量、年龄、身体素质的不同,规定老人和幼童优先入城,且活动区域只能在城关这一块儿。后来上面又想到幼童没有自主生活的能力,便下令一名幼童只能由父母其中一方带入城中,而城外剩下的大部分人都是些青年男女,他们只能暂时住在城外朝廷搭建的赈灾棚中。

除了将军府,城中不乏心善的富人家,而且还有一部分城中官员为了向朝廷表忠心、向百姓表关怀也会派人到城关处施粥放粮。

许是出发得晚了写,孟之带着人一到城关便发现城内的情况比她想象中要好上不少,而且已经有人家整日守在这里施粥了。

于是孟之临时决定要举队到城外去。她叫人去官府办了通行路引,得到了官府的鼎力支持。赈灾负责人还说到了城外会有人接应他们。

城外的空气体感上就比城中要凉上一些。一座城门楼子不光划分了南北地域,还给众人织造出了一个和谐安定众志成城的美梦——城内井然有序,城外暴乱频发。

生死关头,谁管你是老的少的胖的瘦的。大家都一样,都是半只脚踏进阎罗殿里的人了。因此被堵在城外的人嚼着路边随手薅来的野菜整日围在城外,找准时机就往里面溜。

孟之一行人带着粮食和药材正要出城,便被守备刘达给拦下了。

“时小姐,您要是不着急就辛苦您暂且等一下。”

“大人,可是我们的证件手续还有什么不全的?”

刘达哈着腰,毕恭毕敬地跟孟之解释:“小姐您是有所不知,如今城外的形式依然有些严峻,要是让外面的那些流民冲撞了小姐那可真是我们的过失了。不过小姐放心,我已经叫人来护送您们出去了,还请小姐见谅。”

“好的。”孟之正要指挥车队退到一旁去便听到后面有一队人骑马过来。

为首的人收紧缰绳,在孟之所在的马车旁边停下。刘达见状小跑上前迎接。

“崔将军。”

孟之放下帘子的手一顿,抬眼看向来人。

正是十六年前的那个安远将军崔子阳。

崔子阳一身笨重的甲胄,下马时的盔甲磕碰声一声接一声地传入孟之的耳朵中,由远及近,直至身旁。

“时小姐。”崔子阳有意低着眼,没有看孟之,“下官来护送您出去。”

孟之听着崔子阳熟悉的声音,看着崔子阳不再年轻的面庞,心底突然生出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中天一天,地上一年。严格上说她与崔子阳也只有多半个月未见,如今自己已经不再是当初心里整日装着一箩筐事情的幽桐,而是时将军府中最受宠的小姐。而崔子阳也不再是当初那个动不动就翻墙翻窗的毛头小子了。

“念听先谢过崔将军了。”

虽然孟之现在变了模样和声音,可单看还是能看出来与自己真实的面貌还有五六分相似。孟之不知道自己应该怀有什么样的心情去跟崔子阳说话,她想或许自己从心底希望崔子阳能够认出自己吧。

崔子阳后退一步抱拳行礼过后便挥挥手让自己的人将孟之的车队给围了起来。

就算崔子阳认出了自己,可又能怎么样呢?

孟之放下帘子在马车中端坐好。

叶卫昌和燕泽坐在孟之对面,一个双手抱在胸前正靠在床边闭目养神,一个正时刻关注着孟之的举动和神情。

“念儿,可是离家太久有些想家了?”叶卫昌往孟之这边蹭了蹭。

孟之被叶卫昌的话给逗笑了:“没有。”

叶卫昌看着孟之的苦笑,心里还是有些难受。他看了看坐在一旁的燕泽,没有再开口。

城外门口围了好多流民,他们虎视眈眈地窥视着每一户出城的人家。这里面大多数都是青壮年。正值晌午,大多数人赤着膊露出黝黑的沾染了泥土的皮肤,脚踩着半开不开地磨脚的草鞋。

不远处的赈灾棚下是已经使不上力气的女人,她们随意地坐在地上。可她们也并不比城门的男人们好到哪里去,尽管凌乱,但她们的衣服还紧紧地裹满了全身,在闷热地棚下满脸通红地用手有气无力地扇着风。

崇州那边连日阴雨,到了京城却不见半分。气候的变化再加上整日徒步赶路,很多流民都生着病随地躺在一边,只有时不时传来的咳嗽声告诉巡逻的卫兵他们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