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同人)[聊斋]开局继承一座道观(30)
即便是这样的侧厢,在城里也是炙手可热的,需要的赁钱不少,一年租子能抵得上城外一间小院。
阿誉的娘身体不太好,家中人多,住着常迈不开脚,他爹攒了点钱打算搬家,这几日正在寻中人看房子。
“阿娘!”
阿誉兴冲冲跑进家门,冲着在榻上缝衣裳的妇人怀里投去,手忙脚乱地把布袋里的平安符拿给她。
妇人笑着接下,细细摩梭一番,将幼子的心意放进荷包内贴身收好。
她把小萝卜头一把子抱住,告知他一个好消息:“你爹晌午回来了,说是已经看中了一套宅子,等后日订了契书,我们就搬过去。那边有两个私塾,到时候你们进学也便宜。”
阿誉兴高采烈道:“啊!果然这个平安符有用!”
妇人一齐笑起来。
“那我去找阿姐收整箱笼。”他蹭地跳下矮榻去找自家阿姐。
阿誉是个精力旺盛的小孩,不必等到后日,今晚就能收拾行囊。
他把攒着的饴糖和收进一个小包袱,准备拿到新家去。听阿娘说,新家在城北,周边都是读书识字的人家,屋子也有现在的三个大,他能有一张自己的小床,不用再跟兄长挤在一起。
虽然阿兄很好,但他还是很想要自己的床。
阿誉期盼地想着。
阿姐开始骂他:“你怎么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往那边带?这石子儿能有什么用?”
她见阿誉往包袱里装石子,只觉得小孩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备感头痛。
阿誉很不服气,替自己辩驳道:“今儿我去庙市,还跟两位道长用鹅卵石换了平安符呢。”阿誉看着他娘,企图让阿娘给他作证。
阿姐十分困惑。
正经的道长她听说过,都是给家资出众的檀越们开光,不正经的道长她也见过,上回还有个绸缎庄家的小子被骗。难不成她孤陋寡闻了,如今的道长们喜好都这般特别吗?
她随即一想,对着摇头晃脑的幼弟笃定道:“定是人家道长看你是小孩儿哄你罢了。”
阿誉坚决不信,他振振有词:“我还带了银钱,我攒了足足五文钱!但道长们选了石子儿!”
他张大自己五根短短的手指头,示意自己藏有巨款,就是最大的证明。
“嘿,了不得了?你还有私房钱!”
阿姐凑近阿誉,想要伸手抓人,阿誉虽然腿短,行动却敏捷,快速从里屋蹿出来,围着桌子转了几圈,以防阿姐近身。于是两人在家中秦王绕柱。
“好了好了。”他娘两头安抚,“你哪来的私房钱?拿两文出来分给你兄姐。”
阿誉扁扁嘴不情不愿,刚回家的阿兄连连摆手表示不想加入这对姐弟的战局,只有他阿姐在一旁得意,“他不要,那两文都得给我。”
付出了代价,钱袋缩水的阿誉抱着收好的饴糖,眼巴巴问他娘:“我能去隔壁阿婆家一趟吗?”
他说的阿婆姓蓟,夫家故去好些年,只守着一个儿子过活。
他娘从瓮里取出一袋粟米给他,“把这个也给蓟大娘带一些。”
阿誉欢快离去。
第18章 烈火
自打阿誉他们搬到玉塘桥住下,就跟蓟阿婆做了邻居。
这实在是个好邻居。
他们初来乍到,对城里许多的事情都不熟悉,蓟阿婆帮着忙前忙后,让一家人渐渐融入。
蓟阿婆还会给他压岁钱。
阿兄阿姐都去做活,只有自己年纪小,可以东家西家地闲逛。
到了岁除,蓟阿婆还专门去外面找了块红纸,给他包一份红封。
他那五文钱都是从蓟阿婆这攒下来的。
阿誉有些担忧。
自己家人多,能跟蓟阿婆常来常往,但不久他们就得搬走了。
阿誉拎着一袋粟米跑出家门,窜到蓟阿婆家时,蓟阿婆正在院里浣洗衣裳。
西二弄一带半数都是房主李翁的屋子。
与多数有屋有地的东家不同,李翁对租客很是和善。见她孤儿寡母,便给了蓟家小子一份工,因住得近,时不时还能回来看望自己老娘。
蓟阿婆在家无事,便在附近殷实人家收点脏衣服,补贴一份家用。
“阿婆,我来给你送东西!”
阿誉的声音在院里响起。
蓟阿婆见阿誉进来,赶紧把手擦干净,抚了抚阿誉的头,将他带进屋内。
“夜深了,阿誉怎么现在来?你今日不是去庙会了,你阿娘不在家等你?”
“阿娘让我来的。”
阿誉举起手里的粟米袋子。
蓟阿婆搂着阿誉,心中十分熨帖,看阿誉像个小鱼一样扭来扭去。
“你们家也不好过,别老给婆婆送东西了。”人老了,还有什么价值呢,不过是真心相待罢了。
阿誉的虎头虎脑在她手心里蹭了蹭,说道:“阿婆,我们家要搬家了,搬到城北去。”
蓟阿婆一顿,心里叹息,嘴上仍是欢快道:“真好啊,搬家总比在这里好,不然你阿娘的病总是不见好。”
城南住的密集,夏天雨水多总是潮湿。阿誉娘身体本就不虞,一直也好不起来。
她想了想,轻声说:“城北好人家多,坊里还有私塾,赁钱不低。我们阿誉聪明,去了那边要好好念书。”
阿誉低着脑袋点头。
蓟阿婆又把他的头薅起来,瞧见阿誉脸上的失落,拿起窗边的一个盆给他看。
“瞧瞧这是什么?”
这是一个粗糙的陶土盆,盆里堆了一层薄薄的沙土。几簇绿色的豆苗从土里钻出来,堪堪长了两根手指长短。
“豆苗!”阿誉欣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