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被休后世子求着我做他夫郎(126)+番外

作者: 日进斗金 阅读记录

“京中上至一品大臣,下至七品小官,都要按令缴纳固定的粮食份额。”

叶夫人接过手谕一看,上面规定了朝廷七品到五品官员,每户缴纳十石粮食,五品到官员,则缴纳五十石粮食。而三品以上官员,每户缴纳一百石粮食。

对于家中都有田庄的世家来说,这个粮食的数目倒是算不上特别多。

但坏就坏在,前些日子粮价飞涨,不少家里都趁机把田庄里的囤粮卖了高价,只留下了家中的口粮。

此时再一缴纳,就只能把自家的口粮都交出去了!

叶辰抢过那手谕一看,又看了叶夫人一眼。

叶夫人这时才道:“把粮拿来,称好了送给这位大人。”

那户部的大人姓何,一路收粮过来,没少受这些官眷人家的气。此时见叶家这么干脆,倒是颇为意外。又十分感激的对着叶夫人鞠了一躬道:“多谢叶夫人高义,叶大人在城郊忙着办事,叶夫人家中又慷慨解囊,实在不愧是我朝中流砥柱,待我回去以后,必定在圣上面前好好禀明。”

待那何大人走后,叶夫人才长舒了一口气道:“还好这次因着蝗灾的缘故,提前囤了些粮,现在虽交了一百石出去,但还剩下二十多石,省着一些应该也勉强够吃了。”

这时一旁的叶秘也起身说道:“想来王家也会有人来收粮,还不知我那婆婆应对的怎么样了,我得回去看看。”

叶秘嫁到王家属于下嫁,王家倒是一向待他格外敬重,早把管家的权利交到了他的手上。

叶秘虽也听了叶夫人的提前囤了粮食,但恐自己婆婆见了官兵慌了神,就还是准备直接回去了。

而此时叶辰便看了薛凤麟一眼道:“怎么?你不用回薛家去看看?”

薛凤麟闻言却是冷笑了一声道:“沈哥儿还没吃上府里的点心呢,我哪儿能就这么走了?薛家有白氏当家,自是会准备妥当的。”

叶辰见状摇了摇头,知道他是铁了心的不想插手薛家的事了。

而沈宣看着薛凤麟的神色,也是拿起盘子里的点心咬了一口。

既然薛凤麟都不愿意搭理薛家的事情,那自是与他无关了。左右他早就囤好了粮食,够他和薛凤麟吃一年了。

此时,薛家府上早就乱做了一团。

薛侯爷作为二品官员,自是一大早就有户部的人带了官兵上门收粮。

这收粮的令是晋武帝亲自下的,肯定是不能不给。

但薛家压根就没有一百石的囤粮,根本交不出来。

不交粮就等于抗旨,薛侯爷还要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粮是肯定要交的。

但如今粮食紧缺,又是大过年的,想买都找不到地方来买。

薛侯爷亲自去了薛家旁支家中借粮,没想到去了几家,却是一粒米都没有借回来。

这些旁支们平日里沾了侯府不少的光,得了很多实惠,然而需要他们出力的时候,就一个个自称侯府旁支,与主家无关,一毛不拔。

出于无奈,薛侯爷只能回家,再想办法。

他叫来白氏后质问道:“家中好几个田庄,如今怎得会一百石粮食都拿不出来?”

白氏闻言便哭哭啼啼的道:“那些田庄也不都是种粮食的。其中只有三个庄子产粮,但每年除了自家吃,其他都是一收回来就卖出去的。”

“都知道这米放得久了,自是不如新米价高。哪里知道今年会有蝗灾?”

白氏说的倒也是京中这些名门世家的现状。如今已经过了年关,各家所剩的米都不多。这一下子让他们凑出一百石粮食,也是很难。

“大过年的,怎么说征粮就征粮?也不管我们这些人家的死活!”白氏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抱怨道。

她容貌艳丽,这般哭了一番倒是我见犹怜。薛侯爷见状便上前搂着她哄道:“算了,现在再说别的也无用。家中还有多少粮食?你留下几日的,剩下都先给了出去。”

白氏无法,也只能先交出家中的余粮。她四处凑了一圈,又拿了一些红薯土豆的充数,才勉强凑到了五十石粮食。

这些粮食交出去后,家中就只剩下了五石粮食。这些粮食还要吃到年后,也不知年后米店开门,能不能买到新的口粮?

薛府的别院里,文姨娘身边伺候的银霜轻声说道:“姨娘,外面乱的一锅粥,夫人一直在哭,老爷也正愁缴粮之事,我们要不要趁机把您提前囤好的粮食拿些出来?”

银霜是金枝的姐姐,之前就一直在文姨娘身边伺候。后面沈宣屯粮的时候,金枝便将此事告诉了银霜,银霜又告诉了文姨娘。

文姨娘思索以后,也悄悄拿出私房,囤了十石粮食。虽然数量不多,但遇到这种时候,倒是能解一些府里的燃眉之急。

“急什么?”文姨娘闻言不动声色的照了照镜子说道:“这个时候老爷正着急上火呢。我凑上去说自己囤了粮,夫人必然会质问我为什么不通知她,岂不是出了力还不讨好?”

“再说区区十石粮食,府里那么多张嘴巴,能够吃几日?还是别做这出头鸟,留着我与甜姐儿的口粮才是。”

第70章

薛侯爷四处找薛凤麟的人,直接把下人派到了叶家。

侯爷毕竟是薛凤麟的父亲,父亲传唤,他自是不能不回去。于是便只能先与叶家和沈宣告辞,带人回了薛家。

待薛凤麟走后,沈宣又陪着叶夫人说了会儿话,才告辞离开。

回家的路上,沈宣想了想道:“先别忙着回去,我们去城西看看。”

马车朝着城西去了,越到城门附近,就越是看到路上满是兵士和押运的粮草,一副兵荒马乱的模样。

上一篇: 古代幼崽种田日常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