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休后世子求着我做他夫郎(161)+番外
他心中有自己的计较,故意顺着钱大人的话语,把薛凤麟的名次挪到了后面。虽说最后还是给了他一甲第四,但心中却是有些可惜。
以薛凤麟对庶务的见解,若是他并非世子身份,而是平民出身,那便更加得用。
若是一般人在大殿上被晋武帝这般问话,那必然紧张的话都要说不出来了。
但薛凤麟闻言倒是不慌不忙,只对着晋武帝拱手磕头行了一拜礼才道:“回陛下,以臣的才学,能得到一甲四名已经是陛下的恩泽。臣只是心中有事想请求陛下,所以才忘乎所以,无意中瞻仰了陛下天威,还请陛下宽恕。”
今日是新科进士登科的大喜之日,晋武帝当然不可能在这样的日子随意处罚什么人。
薛凤麟的回答虽然冒进但也算过关,晋武帝点了点头,倒是好奇起薛凤麟到底有什么事情想求自己。
只是此时还有更重要的登科大典与授官之事,这事儿倒是也只能先放一放。
晋武帝这才给了身边的苏公公一个眼色,他便立刻从旁边拿来一张空白的皇榜,又使小太监们准备好了笔墨,伺候晋武帝给殿中的几十名新科进士授官。
这授官之事,也是先从三甲最末的开始授起。
首先是择期形貌,身有残缺、面容有瑕者或是年纪太长者,只赐进士称号,却不可做官。这样就一下子淘汰掉了四人。
剩下的人里,从最末开始往上授官,先从一些博士、县尉等从九品下等的芝麻绿豆的小官开始。
这等官职压根都用不着晋武帝亲自安排,只需要旁边的大臣们辅助定下即可。
那些京中有关系的进士,家中早就提前找人疏通过了,自是被安排到了京中国子监录事、书学博士等一些闲杂岗位。而没有什么关系的外地进士,则就被安排到了各地去做县尉、主薄等小官儿。
运气好的,或许能被分派到一处富庶之地,也算是能做个地头蛇,只要有了政绩,还有回京升官的一天。
运气不好的,那就被分到了穷乡僻壤,又建不了什么功业,一辈子也就磋磨在那里了。
三甲的进士都安排好后,二甲进士基本就都是由晋武帝亲自安排了。
排在二甲的那些进士,基本都被晋武帝授以了正九品以上的官职。当然京中主要还是校书郎、太祝等闲官儿,而京外则是县丞和监丞这种有些实权的职位。
待二甲进士们都安排好后,才是一甲进士与前三甲。
晋武帝先一一安排了排在薛凤麟后面的那些进士,轮到了薛凤麟时,却想了想后问道:“薛凤麟,我看你的策论,提出种种决策,说想为大晋百姓做些实事,可是有此决心?”
薛凤麟闻言倒是毫不犹豫的点点头道:“却是有此想法。”
自上次见了沈宣为京郊灾民们出谋划策之后,他心中也有所感悟,的确是对这民生之事上心了不少,也有意入仕作出一番功绩。
晋武帝听后便又问道:“那若是我此刻给你两个差事让你挑选,你又会选哪个?”
晋武帝说着拿来两张白纸,再每张上面写下了一行字。
一旁伺候的苏公公此时便将那两张纸条拿到薛凤麟面前,请他过目。
薛凤麟一看,那纸条上一张写着砂州府五品知州、一张写着翰林院七品编修的差事。
咋一看那五品知州品级更高,但砂州地处大晋南方,是十分荒僻贫穷之所。而翰林院七品编修的差事不仅能留任京中,且在往年一直都是状元、榜眼和探花这样的前三甲才有的好差事。
翰林院这地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皇上的秘书处,所有进入了翰林院的进士都有机会成为晋武帝身边的近臣。
之前凡是入了翰林院之人,有不少升官都是一路平步青云。就算混的不好的,只要不出事,也可靠着熬资历做到六部尚书。
这等好事,新科进士们只要不傻,自是人人想要进去的。
只是这翰林院的位置一向都是由朝中清流一派把持着,里面的官员也全都是清流一派,薛凤麟这样的勋贵世家子弟进去了,在他们手上定是讨不着什么便宜。
且这差事就是文职闲差,与薛凤麟方才说到的为大晋百姓做些实事的想法又有不符。
薛凤麟愣了愣,看着两张纸条思索了一番。
晋武帝这是在故意考验自己?
他回想着今日发生的一切,仔细揣摩着晋武帝的用意。
晋武帝本可以随便给了他一甲十名的名次作罢,再安排他一个京中闲职。然而最终却给了他一甲四名的名次,还两次主动向他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
这二选一的难题虽然让他难以抉择,但翰林院编修的职位绝不是什么差劲的差事。而砂州再穷再偏,那也是五品知州,正符合薛凤麟想要为大晋百姓做些实事的想法。
他闭目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后才睁开双目说道:“我选砂州知州。”
说罢便拿了那张写了砂州知州的纸条。
大殿上的朝臣们见状倒是面露惊讶,忍不住交头接耳议论了一番。此时晋武帝才笑着说道:“好,你倒是有志气。只是你若是外放,没有功绩可是回不了京的,你父亲若是知道了,还不知会如何作想。”
“我能为大晋效力,回报陛下恩赐,父亲自当是深感荣耀。”薛凤麟此时又开口说道。
“既如此,那朕便如了你的愿,封你做砂州的知州吧。”晋武帝说着在皇榜上落笔,最终订下了薛凤麟的差事。
之后才依照惯例,将前三甲授官了翰林院编修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