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被休后世子求着我做他夫郎(44)+番外

作者: 日进斗金 阅读记录

若是手艺练出来了,能绣更多更复杂的绣品,一个月几两银子也不是没有。

沈宣打探的时候就见到了一个擅长双面绣手艺的绣娘,把一根丝线分成极细的数股,绣出来的绣品活灵活现。

她三个多月才能绣好一副四尺见方的双面屏风,但一拿到绣坊就能卖上二十两银子,且很快就被大户人家给买走了。

这女子的手艺已经超过了乐州城里大户人家的家养绣娘,有了这样的手艺,又何愁过不上好日子?

沈宣看了一圈之后,便越发觉得钟小妹可以走绣娘这条路子。

就算是只学个粗浅的皮毛,能绣点手帕腰带也是好的。一年若能赚个四五两银子,钟家人就也舍不得把她嫁出去了。

沈宣打探过后,了解到这些绣坊里也是招收学徒的。

只是学徒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掏腰包来学,什么时候都可以离开。

还有一种不花钱的,为期要整整一年,且一文钱也拿不到。绣出来的成品也要全都上交绣坊。

学到了技术以后,自是也不能直接离开,还要给绣坊签订三年的合约。

三年之内,刺绣的绣品都是优先供给绣坊,但是价格自然是不比市面上的高,赚的也会稍微少一点,也算是免费在绣坊学习的学费。

钟小妹没钱,钟家夫妇当然也不能掏钱让她出来学习,但沈宣觉得第二种模式还是挺适合钟小妹的,于是便回去同她说了此事。

“第一年虽然赚不到钱,但只要学到了技术,过几年也就熬出来了。”沈宣对她说道:“若是你以后有了一手刺绣的技术,一年能挣个五六两,还有什么可发愁的?”

钟小妹听了心中也是十分激动,她从小到大最远也就到过邻村,连乐州城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但此时却也畅想起在绣坊里学刺绣的样子。

一年能赚五六两银子,都能赶得上村里的乡绅了,又何愁找不到一门好亲事?

“你今日回去就同你爹娘说说。”沈宣对钟小妹说道:“要是可以的话,我明天出摊的时候就能捎你进城。到时候就带你去和绣坊签合同。”

待钟小妹谢过离开了,薛凤麟才走出来道:“你待她倒是有心,希望她可以珍惜这次机会。”

这几日钟小妹在家里帮着做些粗活,表现的倒也不错。看她似乎比钟哥儿老实不少,薛凤麟心里也没那么排斥了。

沈宣闻言就笑笑道:“到底是个半大的孩子,哪有那么不堪的?”

然而这表扬的话刚刚说完,到了第二日,钟小妹却是没有再来,原来是被钟家夫妇送到常乡绅家里打短工了。

沈宣特地去问了一下,才知是钟家夫妇不同意她去绣坊做学徒。只说是没听过还要白白给人干活不拿钱的,倒不如留在家里干些活。

更何况钟小妹总是要嫁出去的,学那么多东西也没有用。

如今已是夏末,立秋之后很快就要秋收了。各家田多的地主们都有些忙不过,于是便从村里招收短工帮忙种田,一天也是给两文钱,还包一顿午饭。

相比之下,给沈宣做家务虽然也是两文还更加轻松,但是却不包饭。

钟家夫妇觉得还是节省一口口粮更加重要,就把钟小妹送了过去。

沈宣闻言心中不禁直叹气,钟家夫妇如此短视,也不知钟小妹之后能不能去得成绣坊,改变自己的命运了。

沈宣从钟家离开,照常去了锦鲤街摆摊。

今日他去的稍微迟了一些,书院已经开始上课了。

不过他支好摊位以后,过来排队的人也聚集了不少。不过一会儿,沈宣就卖了一百多杯,这时人流稍微少了一些,沈宣才得以休息了一下。

他刚刚在竹凳上坐下,又有一个四十出头的男子走了过来。那男子一身管家打扮,身后还跟着几个家丁。

到了沈宣的摊子面前便道:“我乃乐洲通判戴大人府上的刘管家,今日你可是有福了,戴人命我来买下你这蜂蜜吉士茶的配方。”

原来那日沈宣的茶水被吴公子送到了吴知府那里,叫他与几个手下喝过了之后,就纷纷赞不绝口。

之后一段时间,吴知府还每日特地使了小厮过去帮自己买来喝。

而戴通判见了,就起了收购他方子的心思,所以才将自家管家派了过来。

沈宣一怔,看向面前这名自称是刘管家的男子。

只见他一身衣衫虽说没甚绣花,但也是上好的绸缎料子。腰上系着一块岫玉腰牌,的确刻着一个偌大的戴字。

堂堂通判家的管家,作何要来买自己这个摆摊的茶水方子?沈宣觉得不解。

但这方子是他赚钱的根本,自是不考虑出售。于是便十分干脆的拒绝道:“我这方子乃独门秘方,概不出售,不好意思。请你给戴通判大人回一声,他若是喜欢我家的茶水,改日过来我免费请他喝茶。”

那刘管家一愣,没想到面前这个小小的茶水摊子竟然敢拒绝通判大人的命令,立刻有些恼羞成怒的道:“你可不要不识抬举。通判大人愿意花二百两银子买你的方子也是给你面子。你今日若是拒了,日后可别后悔。”

谁不知道流水的知府铁打的通判,戴通判官职虽然不大,但却实实在在的是乐州城里的地头蛇。

沈宣没想到堂堂通判大人竟然还要强买强卖,更何况二百两银子,还不到他一年的收益,和白抢又有什么区别?

“不卖!”沈宣板起脸说道:“别说二百两银子,就是两千两银子也不卖给你!”

“大胆!”刘管家一听便怒了,他招了招手,身后跟着的几个家丁就要上来砸摊子。

上一篇: 古代幼崽种田日常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