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休后世子求着我做他夫郎(73)+番外
“再说他此番入了太后的眼,倒也不失为一桩好事。”
白氏听到这里,倒是还转了过来,点点头道:“这倒也是,连太后都招见过了,薛凤麟总不能推脱不娶了吧?”
入宫的日子就定在明日,翌日一早,沈宣穿戴整齐,就被宫中一辆马车接了过去。
对待这大晋皇家,他心中是有些复杂的。
平心而论,晋武帝算是明君,在他的管理之下大晋朝还是挺繁盛的。
但沈国公夫妇为大晋尽忠多年,却因着势力太大,最终被晋武帝忌惮了。找了个理由发落到了燕云边境,又全家战死在那里。
狡兔死、走狗烹,不过是无数个朝代不断重复的皇家政权把戏罢了,沈国公一家自是也不能幸免。
沈宣不喜这皇权的残酷,但说起恨?他也不知恨谁?
自他穿越到了现代世界,又重新回来。两世为人,时间已经过了太久。
他连沈国公夫妇的样貌都快忘了,更何况是这父辈的恩恩怨怨?
进了宫门以后,马车就换成了轿子。
沈宣被抬着一路到了太后住的长宁宫,到了宫门外面,才被请了下来。
“太后与皇后正在里面说话,你在这儿先等等。”有小太监上前对沈宣说道。
沈宣等了一炷香的功夫,宫里才传了他进去。
他整了整衣衫,抬头挺胸的大步走了进去。
穿过了一个庭院以后,才是太后的寝殿,里面正燃着一只香炉,炉里散发着桂花的幽香。而太后与皇后两人则端坐在两只椅子上,一边喝茶说话,一边看着沈宣走了进来。
沈宣仔细一看,一位年纪稍长的女士,鬓边已经生了不少白发。她衣衫颜色深重,样式端庄,大概就是太后了。
而另一位年轻些的,眉眼瞧着格外柔和,穿了件墨绿色的衣服,应该就是皇后了。
“草民沈宣,见过太后娘娘、皇后娘娘。”沈宣对着两位女士的方向跪下,按宫中的规矩给她们磕了一个头。
他小时候也是被沈夫人带在身边学过些规矩,好在是现在也没全忘,倒是让他能用得上。
沈宣这一番大大方方的磕头跪拜之礼,倒是让太后与皇后两人都有些惊讶,彼此对视了一眼。
这宫中整日招见的各家官眷命妇不少,但大多数第一次入宫的都难免战战兢兢。不仅表现的手足无措,而且连话都经常说的磕磕巴巴的。
然而沈宣不过是一个在乡下养大的哥儿,第一次进宫却有这等沉稳的表现,实在是让人感到意外。
太后仔细打量了跪在地上的这个哥儿一眼。只见他个子很高不输男子,整个人腰杆也挺的直直的。
一双眼睛很大,鼻梁也高挺,容貌虽不柔弱但也颇为清俊。
他这一副大胆的模样倒是立刻让她想起了他的生母蒋舒,也就是沈夫人。
太后突然有些感慨,招呼了沈宣起身赐座。之后才对着身边的皇后说道:“你看这沈哥儿的性子,是不是很像舒儿?”
“毕竟是母子,哪儿有不像的?”皇后闻言笑道:“想当年我们一起入宫的几个小的,母后您最偏心舒儿妹妹,让我也吃了不少的醋。”
太后听到这里,似乎是想起了年轻时的愉快时光,也跟着笑了起来。之后才开口对沈宣说道:“想来你母亲曾经也经常到我这里来玩,那都是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了。”
“听说你这些年一个人在乡下,可是吃了不少苦?”
沈宣听了,想了想才摇摇头道:“回太后,也算不得苦,乡下的日子也自有乐趣。”
沈家倾倒,沈宣流落乡下都是晋武帝的决策造成的。
沈宣若是当着太后的面叫苦,岂不是有怪罪晋武帝的嫌疑?
太后作为一个母亲,自是不可能愿意听人怪罪自己的儿子。于是沈宣不过片刻,就决定了回答不苦。
果然,听了他的回答,皇后与太后两人倒是又对他有些另眼相看。
要知道沈国公府当年在大晋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从那么高的地方跌落泥潭,又有谁能心里不怨?
这沈哥儿却是奇了,也不知是不是因着出事时年纪太小,所以才能这么洒脱的说出不苦二字。
于是这次皇后便接着问道:“你说乡下的日子自有乐趣,不妨与我们说说,这乐趣到底在哪里?”
沈宣听了,想了想便答道:“春天溪水很凉,是从山上的冰雪里化了来的,溪里的鱼遇到雪水会被冻僵,游的很慢。”
“那个时候去抓鱼,一抓一个准。肚子饿的时候,就可以在溪边烤了来吃,别有一番野趣……”
“夏季的时候,乡下的萤火虫很多。孩子们会用纱布缝了袋子抓起来,挂在屋内,就是一盏萤火灯……”
“秋天山里物产最为丰盛,村民们经常挖了陷阱放些米糠做诱饵,抓野鸡野兔……”
“冬天很冷,但下了雪后,用积雪覆盖在屋子外面,却可以保温。而且整个山头都被白雪覆盖,看起来特别的美……”
沈宣说的都是宫里从来没有见过的事情,倒是让太后与皇后两人听得津津有味。
只是听完以后,太后却开口问道:“听沈哥儿你说了这些,都是乡下的好处,只是都说天下最苦最难的是农民,难道你就没有遇到过一件难事?”
沈宣闻言就笑道:“太后娘娘,这世上怎会没有难事?只是若是处处只看难事,岂不是满眼里都是苦日子?”
“都说兰花生于幽谷,不以无人为不芳。难道兰花生在悬崖石壁上就不艰难?便是无人赏识,它不也独自绽放的很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