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149)+番外

作者: 九沓 阅读记录

讨厌他就讨厌吧,应该留给自己孩子的东西,被其他孩子拿走了,是他不好,是他做的不对。

《兰陵王破阵曲》不禁了。

先前只是禁止公开演出,但是仔细找找,这舞曲肯定还是保留下来了的。

【在文学理论上,文学被分为三类,通俗文学、严肃文学和纯文学。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阳春白雪的文化,更需要下里巴人的文化,普通大众的文学趣味也是需要满足的,无论是哪种文化,高雅的也好,通俗的也罢,只要是好的,是带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都应当去传承。这种传承的断层,或许是我们遗憾至今的原因。】

李隆基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天幕说的话。

普通大众的文学趣味也是需要满足的。

无论哪种文化,高雅的也好,通俗的也罢,都应当去传承。

此时李隆基依旧不太明白那些通俗文化传承下去的意义。

但是那些文化要是不传下去,后人们又该哭了。

满天幕的呜呜呜,吵地他头疼。

那便传下去吧。

【从这方面来说,盛唐的文治并不是彻底意义的文化全面发展,唐朝的文化发展着眼在上层的知识分子。但无论是怎样的发展,那个诗香四溢的盛唐在这里已经有了雏形,台子已经搭好了,下面只需要等待那些诗坛的重量级人物,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下一个个走上这个舞台了。】

【最后我们评价一下张说在这军事、政治以及文化三个方面的成就。】

张说放下闷闷的苦酒,并停止因为孩子挨打而和武官义愤填膺的交流。

天幕说到重点了。

他嗅到了夸他的气息!

张说像幼儿园周五放学等老师发小红花的小朋友,坐地端端正正。

【张说在这个时期做的事情,实际上是可以跟开元初姚崇的“十要事说”对比的,姚崇在开元初给出了一个明朗的发展方向,而到了张说这里,这个方向就更加精细化了。张说从三条路出发,改正了这十年来大唐发展出现的一些弊端,从而把大唐引到了一条更加繁盛的路上。】

【在唐朝走向繁盛的道路上,张说这个宰相不可替代。】

张说心里无限感怀。

天幕又说起了姚崇。

可在这次和姚崇的对比中,他张说第一次没有落于下风。

他和姚崇斗了一辈子啊,没回都是以他摔跤作结。

他以为自己这一生或许没有机会能超过姚崇的成就了。

现在……也没超过。

但是持平也是很好的!

他是一个懂得感恩和知足的人。

若是他后期能保持住现在的状态,更努力一点,或许有机会超过姚崇也不一定啊。

张说美滋滋地想。

【若是他后期能保持住现在的状态,更努力一点,后世评价也不至于急转直下。】

天幕一句话,打醒了美滋滋的张说。

这一巴掌把张说给打蒙了。

天幕这是什么意思?

是他以后不努力的意思吗?

什么叫后世评价急转直下,天幕你说清楚啊。

【至于张说为宰相后期都干了什么,这个问题就留到下个视频再为大家解答。我们下期见。】

天幕说完这句话就缓缓消失了。

留下张说一个人呆愣坐在那里。

清醒过来后,张说着急地不行。

天幕你回来啊,你说清楚什么叫后世评价急转直下,你快告诉我,后面我都做了什么事啊?

你跟我说,我改还不行吗?

我会改啊,你快回来!

你回来!

随着张说在心里歇斯底里的呐喊声,天幕最后一丝光晕也消失了。

百官齐齐看向张说,没有别的意思,全是同情。

李隆基站起来活动活动自己发麻的双腿,然后走到张说那里,郑重其事拍了拍他的肩膀,饱含深意看了他一眼,然后离开了。

张说一向没有姚崇会猜李隆基的心思。

他险些哭了。

天幕不给个准话也就罢了,陛下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也不说话?

突然拍我的肩是何意,是告诉我办错事就吃不了兜着走的意思吗?

百官收拾收拾自己的笔记,从张说身边走过的时候,都给张说的肩膀来了同情一拍。

张说表示自己不需要。

他心里苦。

又苦又害怕。

为什么天幕和陛下都不给他一个准话。

-

张说因为天幕说话说一半,已经接连几日愁眉苦脸了。

但此时宇文融的状态比之张说也好不到哪里去。

此时的宇文融眼底的黑眼圈已经要拉到下巴了。

他头发乱糟糟,没有认真打理的模样,浑身上下散发着的气息不仅让生人不敢接近,和宇文融熟悉的人看了也要绕道走。

但总有人避不开这个连路过的狗都想踹一脚的宇文融。

比如他手底下那十个劝农判官。

宇文融闭了闭眼睛,陛下的话犹在耳畔。

三十日之内处理好清查黑户留下的隐忧。

三十日之内,哈哈。

真当他能连轴转。

他不好过,手下那群给他惹事的劝农判官,也不能好过。

此时宇文融已经忽略了自己默认同意他们数据造假的行为,他满心堵着一口气,每天都想找出气筒子。

今天掌管幽州的劝农判官是他的第一个出气筒子。

“幽州已经处理好了?”

劝农判官哆哆嗦嗦:“之前被拉进黑户名单的白户已经放出一半了,不算他们的新税税收,剩下的一半约莫两日就可完成。”

宇文融把眼睛睁开,像是看透了他一般幽幽开口:“出了什么问题?”

上一篇: 好一朵菟丝花 下一篇: 夏夜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