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151)+番外
接着能有两个文官那么大的武官脸上难得露出羞涩的模样:“那个兵书,俺昨天又想了很多打仗的计策,你帮俺写上去。”
说着,羞答答从胸口掏出一本小巧的册子。
文官拿过,就这旁边砚台里的墨,根据武官的描述开始润色。
武官边说边碎碎念:“俺们的后代可真不行,小小的倭国都给他们打趴下了,那怎么能行,得给他们留点东西,不知道能不能留下来,也不知道能不能有用,反正先写。”
一个在战场把大刀耍地虎虎生风的武官现在像个啰嗦的老妈子:“那些小娃娃都哭了,那哪成,那不成,一点没有俺们的风范,也不知道他们那会发生了啥……”
“唉,俺这人啊就看不得别人哭,那些小孩儿在天幕哇哇乱叫。”
“不知道陛下能不能把那什么破阵曲给放出来,还是别禁了,不然那群小娃娃又哭。”
此时坐在长安大殿中的李隆基早已拟好诏书。
《兰陵王入阵曲》不禁了,那些和《兰陵王入阵曲》一块禁了的曲目也一起放出来。
自己家的东西,好的不好的都得留给自己孩子。
让别人家孩子拿走,真不是个事儿。
李隆基看着拟好的诏书,心里有种莫名的快乐。
或许有朝一日,这些本没有流传后世的舞曲能重现千年之后。
一千三百年后,所有人都能看到《兰陵王入阵曲》最初的模样。
“陛下,宋宰相求见。”
宦官的声音打碎了李隆基的好心情。
宋璟怎么又来了!
“就说朕不在!”李隆基本能回避。
宦官应了一声,准备出去通知宋璟。
但又被李隆基叫住。
“回来回来,让他进来吧。”
李隆基气鼓鼓坐直了,但还是整理了一下衣着。
穿着仪态这些小地方可不要再被宋璟抓小辫子了。
他也不想让宋璟进来,但既然宦官能进来通传,那就说明他在这里头。
宋璟又不是傻子他肯定能猜到。
让宋璟知道了,等到他下次再来见他,又要唠唠叨叨。
伸头一刀,缩头一刀,还是让宋璟赶紧唠叨完吧。
宋璟一脸正直进来了,先是惯例汇报工作。
公事公办,这期间李隆基不赌气,拿出皇帝应有的智慧,有问有答,一切都是那样相得益彰和完满。
但汇报完工作之后,宋璟从袖子里抽出一张已经摩到起毛的纸。
他一丝不苟将其展开,开始了他的念经:“天幕所言,陛下约莫十年后或有违纲常伦理之举,天幕称其为“占儿媳”,此举恐酿大祸。臣既为陛下臣子,自当时刻劝谏……”
这样的劝谏李隆基已经听了多回了。
他知道,宋璟展开的就是他在天幕出现之时做的笔记。
李隆基双眼无神,直直看向前方,有一种不知生是何意义的迷茫。
这个杨贵妃到底是谁啊?
他真的不会占儿媳,怎么他说什么都没人信呢,天幕不相信,要邦邦给他来两棍子,他的好爱卿也不信,也要时时刻刻给他拧紧脑袋上的弦。
他感觉头上的弦已经很紧了,已经要把他的眉眼给吊起来了。
也许他的发际线也已经后移了。
他是不是已经不如曾经那样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了?
这也许是后宫众位嫔妃都不爱搭理他的原因吗?
在李隆基感觉度过了漫长一个世纪那样久的时间后,宋璟终于结束了自己的念经。
他往李隆基的头顶看看,似乎能看到那根无形的弦又紧上不少。
他很满意,行礼告退后潇洒离去。
李隆基喝了口茶,像是经历的一场大战。
唉,潇洒都是留给他的臣子们的,狼狈都是留给他这个做皇帝的。
他要去后宫,去温柔乡里醒醒神,再来处理政务。
李隆基心里想的很美好。
这回出现的天幕到底还是夸他居多,在讲文治的时候,提到了他许多的事情。
比如他作《霓裳羽衣曲》,又比如他多才多艺,会羯鼓会琵琶会笛子,再比如他马球打的也很好,还有他文采也是相当不错。
后人将他类比同时代的人,说他会很受欢迎,很得大家的喜欢。
李隆基摸出自己的笔记,翻到与之有关的那一页,看了一遍又一遍,心里得意又满足。
啊,这才是令人愉悦的味道,这才是让人快乐的气息。
李隆基得承认,后人的这些话大大满足了他的虚荣心。
重点是这些夸他的话可不仅仅是他李隆基一个人看到啊,他后宫的妃嫔们也都能看到。
或许这能大幅提升自己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和形象,毕竟后人们无法看到他,无法听到他作的曲,无法听他吟诵诗,更不能听到他吹笛子打羯鼓弹琵琶,更更不能目睹他在马上打马球的英姿。
但是这些殊荣,他后宫的妃嫔们都会有!
李隆基是信心满满去后宫的。
可后宫这个“温柔乡”并没有给他想要的温柔。
赵丽妃久病未起:什么,陛下来找我?不见不见,病入膏肓,马上归西。
王皇后客气疏离:小心点儿吧,再不小心提前丢了后位。
刘华妃气若游丝:实在不是很想看陛下会弃城而逃的“英姿”。
李隆基心里郁闷,最终决定还是去武惠妃那里。
武惠妃聪慧机敏,很得他的喜欢。
但李隆基刚到武惠妃的宫殿,就被质问了:“占儿媳?我的儿媳?”
李隆基惊恐摆手:“不是这样的,你不要听天幕乱讲,她瞎说的,我怎会干如此有违纲常伦理之事,我不会的,爱妃你要相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