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21)+番外

作者: 九沓 阅读记录

“那还不知是否出生的杨国忠,不是罪魁祸首啊。”

“罪魁祸首是你!”

“你若虚心纳谏,政治清明,大唐何来奸臣杨国忠。”

这话像是当头棒喝。

李隆基站在原地,讷讷不知言何。

李旦手拄拐杖,眼里是追忆亦是痛心:“李家打下来的江山,不该毁在你手里啊!”

“你弃城而逃,那祖祖辈辈都算什么?”

他边说边喘息,两行浊泪顺着脸上沟壑淌了下来:“李家江山,不该就此毁掉啊……”

李隆基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他赶忙上去扶住情绪激动的李旦,对他保证道:“距离安史之乱还有四十三年,父亲相信我,一切都还有机会改变。”

李旦叹了口气。

他看着窗外,像是在看那个无缘得见的盛世大唐。

“是啊,还有四十三年。可我已经看不见了啊。”

“我看不见最繁华的大唐是何等模样,看不见你登泰山封禅的意气风发,看不见君明臣贤的□□面,我亦看不见四十三年之后,你究竟是死守国土,还是弃城而逃。”

“若今日非我,而是其余人来同你说这番话,你是否能如现在一般听在心里呢?”

“你是皇帝,你有你皇帝的脸面,皇帝的尊严,帝王之威,不容忤逆。”

“可儿子,我已经老了啊……”

“我连大唐盛世究竟是何等繁盛至景都看不到了。”

“若帝王昏庸,奸臣当道,若满朝文武再无一人敢上前直言上谏,武将龟缩城内,忠臣之嘴被紧紧堵住。若真到了那等地步,还有谁能提醒你呢?”

李旦拍了拍李隆基的肩膀,动了动嘴,满腹言语最终只余下叹息。

“我已老了,往后之景,究竟是盛是衰,都看不见了。”

李隆基站在太极殿内,看着父亲离去的背影,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

距天幕消失,已经过去整整十日了。

李隆基只觉得自己的生活几乎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登基不久,他正如众星捧月一般似的。

现在捧着他的手齐齐放下,他吧唧就摔了下来。

父亲自太极殿说了番话后,彻底退居百福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他三番五次前去求见,都被身子抱恙需休息的理由搪塞过去。他是真正颐养天年了。

兄弟间也不亲密了。

先前每每下朝总要打会马球。

现在他每每提起,想搞个团建,拉进兄弟间的距离,每个兄弟家中都有事。

请求外放的折子快堆满的他的桌子。

就是后宫,也变了啊。

他打听到了,宣政殿有天幕那日,后宫之中也皆看到了天幕。

他想着,毕竟不能寒了发妻之心。二人之间虽不再有爱情,毕竟还有携手共进的情谊!他想解释一番,毕竟众人都看着呢。

可一向讨好他的王皇后闭门不出,只说身子不爽利,回回去她回回不爽利。

他自知理亏,也不敢强求。

那便去赵丽妃那里吧。赵丽妃正得盛宠,定然不会将他拒之门外。

可赵丽妃也变了,她也不再愿意笑脸相迎。

身子不爽利像是一种传染病,后宫嫔妃有一个算一个,全染上了。

就是他的爱卿们,也大不相同了。

此时的李隆基坐在太极殿,看着满朝文武低头萎靡不振的模样,心里难受极了。

这时,有人来报,带着调任令去寻姚崇的人回来了。

李隆基的眼中闪着光。

他的救世之臣,来救他了啊!

【作者有话要说】

安史之乱的细节后期会单独出一个视频,不能只放在天幕评论,这样有点便宜李隆基了,得图文并茂让他仔细看看。有宝子提到杨贵妃,后面也会讲到的。另外杨国忠原名杨钊,李隆基给他改的名,所以他虽然很想弄死杨国忠但是他也肯定找不到杨国忠……

第12章 (后续) 是为开元盛世之初

李隆基快步走上前。

他带着七分期待三分惊喜走下台阶:“朕的姚爱卿何在?”

被派去传达旨意的官吏支支吾吾。

李隆基犹不确定,以眼神示意他,说啊,朕的姚爱卿呢?

“……姚大人,姚大人说年事已高,恐难当大任。”

“年事已高,恐难当大任……”

李隆基站在原地将这话放在嘴里咀嚼。

恐的大约不是年事已高,难当大任啊。

这是对朕失望了。

他苦笑一声,挥了挥手:“下去吧。”

百官无人说话,太极殿内静悄悄的。

最终李隆基叹息了一声,挥手退朝了。

“陛下这是不打算任用姚大人了?”

“唉,姚大人不愿意过来,恐也心里存了芥蒂。”

“可那是姚崇,谁人不知?”

“两朝为宰,曾任武后、睿宗之宰相,若此番陛下前去能将姚大人劝来,那便是三朝为宰!”

三朝作宰,辅佐三个君主,此番功绩必然是要在史书留有一笔,而姚大人,也将在史书得一席之地。

众人都知道,姚崇他在中央为宰相,亦在地方担任刺史,了解中央,熟悉地方。长期任职兵部尚书让他对军事情况也了然于胸。从中央到地方,从政治到军事,谁能有姚大人更得宰相一职。

况且在陛下还是皇太子的时候,姚大人就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头脑。

直言上谏,让太平公主离开长安,让陛下的两个哥哥去外地安置,两个弟弟解除兵权。

若当时真如姚崇所设想的一般,何愁陛下握不住权。

上一篇: 好一朵菟丝花 下一篇: 夏夜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