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241)+番外
【表面意思是说, 严挺之和他的前妻已经离婚了, 但是严挺之依旧有私心。实际这话也是一语双关, 在点张九龄。严挺之有私心, 你张九龄身为宰相偏袒犯错的严挺之, 更是有私心。】
【帝王最忌讳臣子之间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上一个一定要护着自己手下的大臣,姚崇已经是前车之鉴,但很显然,张九龄没有从中吸取教训。所以这个非常小的刺史贪污案,被李隆基的一句话上升为结党营私案,紧接着张九龄就被罢相了,李林甫顺势而上,成了最大的赢家。】
[啧,结党营私,有了在这个罪名政治生涯算是完了。]
[姚崇当时就是要保那个贪污的小吏。]
[严挺之还是挺糊涂的。]
张九龄明显惊诧了。
天幕说的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料。
他设想过许多种自己被李林甫扳倒的情境,但被安上“结党营私”的罪名是他想都不敢想的。
陛下因为严挺之偏私,就延伸到了他偏私。
这其中恐怕也有李林甫的推波助澜。
同时这件事也能说明,那时候的陛下,对他应该已经厌烦疲倦到了顶点了。
严挺之快彻底秃了。
现在好了,他不仅仅和贪污案扯上了关系,还和结党营私案扯上了关系。
牵涉到结党营私,不仅是张公的仕途生涯断送于此,他的官路也断了。
小小的一念之差,造成了如此可怕的后果。
严挺之看着老老实实站在那里的李林甫,像是在看什么洪水猛兽。
【李林甫上位了,他和张九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文采和实干上。李林甫是现实主义,张九龄是理想主义。理想主义固然有魅力,但是理想主义最致命的缺点也在于脱离实际。】
【历史上对张九龄罢相的评论是,唐朝最后一个贤相下台。这是不争是事实,不可否认,张九龄的确是贤相的标准,但他身上也有脱离实际的致命缺陷。举个例子,张九龄当宰相没对酒的时候,唐朝发生了钱荒,也就是政府铸造的钱不够用了。】
[哈哈哈,这个时候或许李隆基要想起宇文融的好了。]
[宇文融没文化,但搞经济是有一套的。]
[但宇文融下手太黑,就是贪污也是贪污一个大的。]
宇文融兴奋起来。
不枉他等这么久啊,他就知道后人还是没有忘记他的,看看这不就又讨论起他了?
“搞经济有一套的。”
宇文融浑身舒畅,神清气爽。
舒坦!这话听到耳朵里就是舒坦。
“下手太黑,贪污也是贪污一个大的。”
哈,说什么猪话呢,谁贪污了?
他可没贪污,不要什么屎盆子都往他头上扣。
他贪污那都是他当宰相之后的事了,现在他又没当上宰相。
李林甫这虚伪的老好人还在旁边等着揪他的头发呢,他怎么可能露出马脚让他扯。
“李隆基要想起宇文融的好。”
宇文融在心里反复品这句话。
这话就对喽!
这话听起来比所有的话加起来都悦耳动听啊。
宇文融用期待的小眼神看向李隆基,试图在李隆基的眼睛里看到一丝准备重用他的意思。
但李隆基忽略掉了宇文融。
李隆基把心思放在了张九龄的身上,张爱卿身上究竟有什么致命的缺点呢?
宇文融一张脸鼓成包子。
能不能看看他,天幕说了,他搞经济很厉害的!
他是经过天幕认可的人才!
张九龄拿出虚心的态度,认真看着天幕。
他的致命缺点在哪里呢?他也很想知道。
他该感谢天幕可以把这些说出来,给他指明一条改正的方向。
【张九龄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取消官府铸钱,让所有的百姓一起造钱,自己造钱自己花,这样不就能彻底解决钱不够用的问题了吗?这样的想法就是脱离实际了,像空中楼阁一样,根本无法落实下去。】
[这办法很离谱啊,我上过高中的都知道钱是跟市场密不可分的。]
[完了这要闹经济危机了。]
[好吧,或许他并不是很适合当宰相。]
[就是不考虑市场的因素,光想想百姓造钱只能加大贫富差距。]
[有钱人造更多的浅,没有钱的人只会更穷。]
张九龄把天幕的话都记了下来,若有所思。
缺乏实干能力确实是他的缺点,他也在偷偷跟李林甫学了。
一向正直的张九龄难得心虚看了一眼李林甫。
不知道他有没有发现自己在偷师。
李林甫站在那里稳如入定的老僧,实际上他在拼凑自己的面具,那在天幕背刺之下,已经稀烂的面具。
老好人的面具还是得扒拉扒拉粘好,放在脸上。
这面具戴久了,不继续戴上是相当难受的。
跟没穿衣服一样。
【当时无论是边防还是社会上,都有着需要解决的矛盾,但是张九龄不仅缺乏实干能力,也没有跟随时代变化,依旧局限于开元初年姚崇留下的不得穷兵黩武的指令,抑制国家军事力量的发展。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务实的李林甫更适合国家的需要。】
【然而我们不可忽略的是,张九龄罢相更是因为这时候的李隆基已经完全失去了开元初期勤勉待政的贤明模样了,现在的李隆基逐渐走向昏庸。不懂变通的张九龄他固然有自己的缺点,但他此生直言上谏,从不因为任何人的态度而折弯自己的腰背,他不该有如此结局。张九龄是一心希望开元之初的明君能够回来的。】
【李隆基曾亲自将姚崇请出,把宋璟的的谏言贴在随处可见之地。可现在姚崇已故去十五年之久,那被张贴起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谏言也不知何时,被李隆基亲手撕掉了。我们悲哀地发现,那个锐意进取,君明臣贤的时代,连同那个帝王一起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