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250)+番外

作者: 九沓 阅读记录

张九龄喜欢的文人,想必不会差到哪里去的。

能有张爱卿一半的风姿,他就已然很满意了。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刚刚进京的时候,王维就是这样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那年他十七岁。】

[原来王维有这样意气风发的时候啊。]

[虽然他更出名的是山水诗,但我很喜欢王维的这句诗。]

[他的边塞诗也很牛啊,那首《使至塞上》你给忘啦?]

[我记得!初中背的,我滚瓜烂熟。]

一向不说话的萧嵩激动起来,连带着他的大胡子都抖动起来。

“好啊,好一个相逢意气为君饮!”

常年在边关的他虽不善言辞,但该说的话,全部都在这些年喝过的酒里了。

少年自该有这样的豪气,少年更当有这样的豪情!

交情都是酒里喝出来的,喝!

萧崇突然出声,惊地一向乖巧的韩休都睁大了眼看着他。

韩休眼睛里难得有明显的情绪,他看着萧崇,意思很明显了:你能读懂这个诗?

没文化的萧崇突然兴奋。

有文化的韩休表示疑惑。

萧崇被韩休这么一看,有点害羞了。

好像这突然一声,是把别人吓着了。

在大殿这样做确实不好,幸好韩休提醒他了。

果然,现在的韩休乖巧可爱,和天幕里那横冲直撞直言上谏的韩休全然不同。

韩休一定是感念自己将他一并拉下相位,然后保了他一命的恩情,现在这就在提醒他呢。

莫要激动,他省的。

于是萧崇又带着自己的大胡子,隐于一众同僚之中。

李隆基也觉得这诗非常好。

他左右探头寻找刚刚喝彩的臣子,没有找到。

奇怪。

李隆基摸摸发量稀疏的脑袋,又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这诗好啊,十七岁的少年,哪个不是意气风发,满怀壮志的呢?

年轻人相遇一见如故,将高头大马拴在酒楼的旁的垂柳,便相邀着上楼饮酒。人生难得逢知己,就是万贯钱这样珍贵的酒,为朋友而开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呢?

李隆基跟随着这句诗,短暂感受到了年轻人的激情。

然后他叹了口气,又回到了现实。

可惜年轻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啊。

这诗只有一句吗?全诗呢?他还想品一品整首诗,再次进入到年轻人的激情当中去啊。

李隆基像个年迈但硬要融进年轻人群体的老人,眼睛微眯看着天幕,希望能看到这诗的全部内容。

李隆基他每条弹幕都没有放过,最终确定了,这诗只有一句。

哦,天幕别这样抠搜搜的,拿出背刺的那股劲,事无巨细说细节啊。这诗也一样,从头到尾背一遍啊?

李隆基现在有点想抓耳挠腮了。

甚至想把王维揪出来,摇晃王维的脖子,让他把这首诗剩下的部分给吐出来。

不是诗佛吗?应当在哪个犄角旮旯都散发着普度众生的佛光吧?

怎么没有人发现呢?

李隆基带着询问的眼神看张九龄:真的不知道王维是谁?

张九龄认真肯定:真的不知道。

李隆基难受坐在龙椅上,感觉自己又老了一岁。

【意气风发的少年毕竟是少年,长时间背井离乡,王维不免生出思乡之情。王维和自己的家羁绊很深,他的父亲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他身为长子,很小的时候就肩负起了帮助母亲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在王维的兄弟姐妹眼中,他是一个亦兄亦父的形象。】

【我们前面虽然说到,王维出身于世家大族,但其实在这个时候,门阀已经逐渐被皇权削弱了,初唐的时候看起来牛逼轰轰的门阀世家,到了中唐已经逐渐趋于没落,所以王维的家庭算是一个中小地主的中产家庭。】

【这里提一句,现在很多人总用寒门子弟来称呼自己,表示自己出身不好,又穷又没钱。但是古代的寒门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出身贵族,但是家道中落,变成中产家庭的那些家庭。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些寒门和普通人相比,还是很有钱的。】

[看个视频而已,突然被打击到了?]

[那样有钱的算寒门,那我是什么?无门?哈哈哈哈]

[把我放在古代,我就是种地的农民。]

[前面的你清醒一下,你没有地。]

[就是家族没落,王维的家世也依然很好啊。]

[是我仰望不起的存在。]

李隆基翘了翘尾巴。

我说什么来着,放在初唐那算是显赫出身,放在现在有些不够看的了。

那么多后人不懂,但是他懂。

李隆基翘起的尾巴还晃了晃。

开心.jpg

【来到京城的王维是带着一腔少年意气的,但同时,他也肩负着“小妹日长成,兄弟未有娶”的兄长责任,他需要在这个长安城打拼,为身后的的弟弟们铺就一条更宽广的道路。】

【父亲早亡让王维和弟弟之间有着非比寻常的感情,他不过也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只身来到长安,未来前途像是被蒙上了一层雾一般,看不真切。他时时有思乡之情。在重阳节这天,他看到了周围朋友和自己家中兄弟相携登高的背影,满腔思念无处纾解,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曾经每年的重阳节都是家中兄弟们一起过的,大家头插茱萸,打打闹闹,一起登高望远,喝同一坛的酒,看同一处的风景,有人诗兴大发,周围也是兄弟此起彼伏的应和之声。虽吵吵嚷嚷,但非常热闹,那是家乡才有的氛围。】

上一篇: 好一朵菟丝花 下一篇: 夏夜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