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256)+番外
尤其是那些在文坛上有一定地位的大佬,更是手写到冒汗。
慢一点,慢一点,这把老骨头跟不上啊,跟不上啊。
李隆基没有功夫怄气,把自己气成包子了,他现在在奋笔疾书。
张九龄和贺知章没有功夫因为诗佛还有诗仙互相质问了,他们两只老手要写到抽筋。
韩休没有功夫若有所思看着萧嵩了,他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宋璟一双写谏言的手现在铆足了劲,要把天幕说的诗完整给记下来。
所有人纷纷弯腰写字,萧嵩带着他的大胡子冒出来。
怎么回事,发生了什么?
要说边塞诗,他能感受到诗中包含的韵味。
但是这个山水诗,讲花花草草的,他读不懂哇?
没办法理解他们为什么那么激动。
所有人都忙起来了,宇文融和李林甫像一对难兄难弟,闲下来了。
两个人面面相觑。
宇文融不再讽刺李林甫了:你听懂这诗的意思了?
他甚至主动暴露自己的缺陷:我反正没听懂。
李林甫说话也不带刺了:我也没懂。
但大家都在记天幕上的诗,他们两个不记,显得十分不合群。
于是两个人拿起了笔,叹了口气,开始记笔记。
唉,就当是,陶冶情操,增加几分自己的文学素养。
张九龄越写越激动,几首山水诗,看的他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实在是妙啊,闲适世外高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有此心境,难得啊!”
贺知章更喜欢下一句:“‘偶然值林叟,谈笑归无期’,这句更是难得的自在,能偶遇一个和自己有如此多话可讲的老叟,也是很难得的事情。”
李隆基像掉进米缸里了。
“这句好啊!”
“哎呀,那句也不错,很喜欢。”
“一句更比一句好,一山更比一山高。这最后一首,也非常完美!”
诗虽多,但总有记完的时候。
大家笔速都差不多,待到大殿没有提笔写字声音的时候,所有人齐刷刷看向天幕,像是嗷嗷待哺的小鸟。
还有吗?
还想读到更多的好诗!
期待.jpg
很遗憾,天幕不再继续念诗了。
【但王维将自己的心依托在这辋川别业,终究不是长久之举。因为他没有等来一个升官的机会。】
【他等来的,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这个词又出现了。
大殿上所有人都屏住呼吸。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间节点。
在这个时候,他们奉为一国之君,效忠了几十年的皇帝……
逃了。
弃城而逃。
带着他认为有用的人逃跑了。
那么他认为无用的人呢?
留在长安,留给破城而进的反贼?
落在反贼的手里会有什么下场,是被折磨,还是被凌辱,还是被杀掉。
他们,现在站在大殿上的诸位,对于最高位的那个人来说,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
热闹的气氛在几个呼吸间散的一干二净。
所有人看着天幕,希望这次天幕能透露更多有关安史之乱的细节。
没有一个人希望这战乱再次发生。
天幕上,神音消失,画面被放大。
天幕从几片云拼凑的大小,不断放大到可将整个长安城都笼罩其中。
李隆基站了起来,慢慢走向殿外。
这样大的画面,光是在殿内,已经看不全了。
于是文武百官跟在李隆基的后面,一同出去。
天幕极大,大到所有人觉得伸手便可触碰到面前的画面,大到所有人恍然被整个天幕包裹进去,所有人不是这天幕的旁观者。
而是,参与者。
长安街传来阵阵骚动的声音。
“天幕呢?天幕去哪里了?”
“没头没尾的,那什么王维,不是还没讲完吗?”
“这次的天幕就这么结束啦?”
“嗨呀,结束了,回家回家,吃饭去。”
王维看着周围人诧异的面孔,听着周围那些“天幕消失”的言论,只觉得古怪。
天幕不是还在吗?
它甚至更大了一些,他看的更清晰了。
王维将疑惑放进肚子里,也作看不见天幕的样子。
拥挤的人群没一会便散了,王维回自己在长安落脚的地方,站在院子里看天幕。
这天幕突然限制了观看之人,恐怕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讲吧。
天幕上。
古朴厚重的宫门缓缓打开,拥挤成一团的宫人齐齐堵在两扇门间那点点的缝隙,随着这缝隙越来越大,堵着门的人也越来越多。
他们迫切想逃出宫去,为此,后面不断有人蜂拥而上,挤着前面的人。
那最接近门缝的宫人,被推搡着,随着宫门的打开扑倒在地上,就这样成为后面人的脚踏之物。
哭喊呼救声淹没在人群,每个从这宫门跑过的人,鞋底都沾了血。
宫人如趋光的蝇虫一般拼命往外跑,但画面却以极快的速度,自宫门起,迅疾掠往大殿。
正上方,那个金灿灿的九五之尊宝座,空无一人。
沉重的声音传来,像是历史的丧钟被敲响:“皇帝,逃了。”
文武百官看着天幕,他们的心随着迅疾前推的视角而高高悬起。
天幕想让他们看什么?
直到看到那空无一人的皇位,所有人的心脏骤缩。
他们回头看向大殿内。
和天幕上的画面一样,皇位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