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30)+番外

作者: 九沓 阅读记录

真正的盛唐之音?

嗯?

李隆基脑袋伸出来了。

盛唐,是他一手开创的那个盛唐吗?

天幕之上,一条条弹幕弹出。

【那可是盛唐啊,诗的国度。】

【只要读过盛唐之诗,再看其余朝代的诗,都差那么一点意思。】

【唐诗里的开放、包容、壮阔、浩大,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述出来。】

【只有那个自信的大唐才能孕育出这样的诗人吧。】

【盛唐的诗真是贯穿了我整个学生时代啊!】

【谁能想到,我小学背唐诗,我现在博士了,还在研究盛唐的诗。】

看到天幕上的话,文人齐齐振奋了。

他们握着拳头,好像只单单凭借这几句话,就能想象的到那个人才济济,被誉为诗的国度的盛唐!

诗的国度,他们文人的天下啊!

而他们,尚且年轻,上官婉儿无缘得见的盛景,或许终有一日,他们有机会能看见。

李隆基看不到长安街振奋的文人,也无法跟着一同感受他们的快乐。

李隆基看着天幕,眨了眨眼,接着挠挠头,有些费解。

是因为盛唐还没到的缘故吗?怎么现在在他统治之下,大唐至今都没有什么上乘佳作?

别说上乘佳作了,能入眼的有才之人也都不见了,好像齐齐手拉手跑到旮旯里去了。

他的大才子们呢?究竟都到哪里去了啊?

【婉儿最著名的诗可以说是她的《彩书怨》了。】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诗中绵长思念突破了宫廷诗感情缺失的弊端,抒怀之作,表思念之意。也正是以为此诗,许多影视剧从中做手脚,给婉儿安插上感情线。但是我觉得这不一定是她切身感情。】

【有人说这是写给唐中宗李显的,但是我们之前分析过了,婉儿只是女官,并非是真正的嫔妃,所以这样的假设很难站住脚。】

弹幕随之飘出。

【就像些闺怨词的词人大多也并不是女人一样,婉儿作此诗,也并非真的痴情于哪个男子。】

【那些作诗的男人又不都是怨妇,怎么到婉儿这里就一定扯上感情。】

【她那样风一样的女子,是不会被什么牵绊住的。】

后宫之中,妃嫔看着天幕。

赵丽妃心中怅然:“后人对婉儿的评价是真的很好。”

众人默然,可她们究其一生也无法做到上官婉儿的模样。

她能能做的,也仅仅只有于这后宫之中挣扎沉浮。

【景龙三年,昆明池盼,彩楼之上拿着天下学子诗文的,正是上官婉儿,想必见过此景之人都将永生难忘。而一千三百年之后的我们,也都在为无缘见到那个意气风发的女子而惋惜。】

【上官婉儿所站的彩楼,白纸纷飞,散落满天。最后婉儿手上只余两张,一张是沈佺期的,一张是宋之问的。】

【“二诗文笔相当,但沈诗结句‘微臣雕朽质,差睹豫章才’辞气已竭,而宋诗《奉和晦日昆明池应制》结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陡然健举,若飞鸟奋翼直上,气势犹在。”】

【仅此一句,婉儿判定了宋之问是为魁首。宋之问因此名扬长安,一时之间,风光无限。】

沈佺期翘首,等待已久,直到看到天幕,听到这一句神音,他潸然泪下。

一千三百年后,大家都记得婉儿。

一千三百年后,也有人……记得他。

记得他沈佺期。

【作者有话要说】

李隆基在位初期,也就是开元初期,整个长安诗坛都是一片沉寂的,这与发展国力的务实作风有关。所以李隆基后面重新启用张说当宰相,是有发展文治的意思在的。之前作话说过,张说是少年天才,执掌文坛三十年。

这章讲婉儿之才名,下一章涉及政治,会写到婉平的!

第17章 (视频) 究竟是谁整理了婉儿的诗集

沈佺期面向西,手作举杯模样,像是遥遥与友人敬酒。

他沈佺期与宋之问之名,竟可以流传后代,被千千万万的人记住。

他像是穿透了时光,于生死之中看着故人,喃喃道:“延清啊,你先一步去了,但是我,替你看到了。你的名字没有留在史册,但是你的诗,永远永远,都传下去了。”

天幕之上,弹幕划过。

【沈佺期和宋之问,好像没那么有名。】

【没有名气也没关系啊,能在初唐有那番文学成就已经很棒了,他们毕竟没有生在盛唐。】

【沈佺期和宋之问,并称沈宋。】

【我还背过宋之问的诗!】

沈佺期看着天幕,欣慰地笑了。

宣政殿殿前,一并欣慰笑着的,还有宰相张说。

于政治上,他无法与上官婉儿站在一处。

于文学之上,他永远敬佩那个素手称量天下文士的女子。

婉儿之才名,历经千年,哪怕她凤墓被毁弃,哪怕史册含混模糊,都永永远远传了下去。

千年之后,有千千万万的人,都记得上官婉儿。

【这里补充一个轶事。婉儿在出生的时候,她的母亲郑氏梦到了一个巨人,手拿一把秤交给她,并对她说。“持此称量天下士。”于是母亲认为,这胎必然是男子了。结果出生之后才发现,这原来是个女子。于是周围流言蜚语顿起,认为那梦是假的。】

弹幕又涌了上来。

【她能!】

【她当然能!】

【婉儿能称!】

上一篇: 好一朵菟丝花 下一篇: 夏夜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