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32)+番外

作者: 九沓 阅读记录

既然要大讲特讲,既然要讲上官婉儿,要讲太平公主,自然也就避免不了讲到陛下与太平公主争权,太平公主争败而亡。

这等皇室秘闻,他们是真的不能听啊!

但是天幕不管,天幕就是要讲。

【唐隆政变发生于唐龙元年的六月。李显在神龙革命之后,纵容妻子韦氏手握重权,朝政向韦氏集团倾斜。韦后大肆打压神龙政变的功臣张柬之、敬晖等人,培养自己亲信,政混乱不堪,甚至于安乐公主也生出了当皇太女的心思。】

【在唐隆元年,李显暴毙而亡,矛盾就彻底激化了。一时之间流言四起,多数人认为,是韦后母女二人杀了李显。韦后扶持李重茂登基,改元唐隆,想要临朝摄政。】

【这时,相王李旦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登上了历史舞台。】

【平心而论,李隆基在唐隆政变的表现可圈可点,从准备、反应速度到寻找联盟的盟友,都展示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所应当具备的素质。】

【从韦后摄政到唐隆基举兵发动政变,仅仅经历了十九天。】

【与韦皇后相比,当时尚且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实在处于劣势。】

【当时韦后算得上是挟天子令诸侯,不仅如此,她还调了五万的府兵入京。府兵加上禁军一共六个最高级别的将领,这六个全部都是韦家的人,或者是韦家的女婿。当时,朝堂之上的宰相,也是韦后的人。】

李隆基抓住了重点。

嗯?

成熟的政治家?

嗯!成熟的政治家!

【作者有话要说】

先给李隆基来一个假动作,再给他掀飞(╬◣ω◢)

李隆基前期确实是个合格的政治家,后期就不大像话了,我把他后期缺点挪了一部分过来给他一个改正的时间,不然写到后期会有些突兀像被夺舍,宝贝们忍一忍,他会改好的TAT。

写婉儿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她来彻底提高当时的女子地位,一个天幕能彻底扭转社会现状不现实的,如文案所说弥补遗憾,落笔点在女性之间的情谊,能共情女性的绝大多数还是女性。

第18章 (视频) 是啊,为什么呢?

【李隆基发动政变速度之快并不代表着他毫无准备。景龙三年年底,唐中宗要举行祭天大典,临淄王李隆基奉命从潞州回到了长安。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他有意开始发展势力。】

【他先是结交中下层的官员,后又结交万骑将士。可以说,在政治上,李隆基是有远瞻性的。】

后宫之中,王皇后和赵丽妃看着天幕,听着神音,也回忆起了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的时候。

甚至回忆起了更为久远的岁月。

“那时候的陛下尚且年轻,意气风发,马上的他英姿飒爽,和吐蕃的马球赛上,包括他在内仅有四人,对战的却是吐蕃的十人。”

赵丽妃问:“陛下胜了?”

王皇后点头:“自然。”

尽管如今的她已然对李隆基大失所望,但她也不得不承认,年轻时候的他的确优秀。

李隆基看着天幕心里自得。

啧,远瞻性。

他李隆基是有远瞻性的。

天幕说的没错。

至于上官婉儿的诗集究竟是太平整理的还是他整理的,那都无关紧要了。

毕竟他是政变的胜利者,毕竟他才是天幕所说的那个有远瞻性的人。

上官婉人有远瞻性吗?

没有吧。

太平呢?

亦没有吧。

一千三百年的后世之人在这场政变之中,是对他李隆基予以肯定啊。

李隆基在心里暗自得意,面上却不显露分毫。

张说看了看天幕,又看了看李隆基。

站在后面的大臣看不见李隆基得意的模样,但是他能看的到。

总觉得陛下高兴的为时尚早。

要栽跟头。

张说认为,某种程度来说,这天幕也是偏爱陛下的,所讲之事皆与陛下有关。

哪怕讲上官婉儿,都要提及陛下毁了她的墓。

【年轻的临淄王选择与他的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至于为何要选择他的姑姑而非父亲,也有些说法。彼时临淄王的父亲李旦被韦后派人监控着,活动范围有限,此法,万一政变成功,那功劳究竟是算他父亲的,还是算他的呢?还是选择姑姑更好一些。】

【姑姑太平公主参加过神龙政变,政治经验丰富,此外太平公主手上的权力能为他所用,最重要的一点是,太平公主是女子,她不会当皇帝啊。】

【更何况,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与他一样,同为李唐皇室,更不愿意看到大权旁落韦家。】

【我们一贯认为,上官婉儿是从属韦后一派的,那么神龙政变诛杀韦后,李隆基一并诛杀上官婉儿是理所应当的。】

【但是,在政变之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被贬为庶人,为什么独独上官婉儿获得了平反,并且还获赠谥号“惠文”呢。】

听到这里,李隆基眉头又皱起来了。

好好的说到了他,怎么又提起了上官婉儿。

他一个帝王真就不如一个在政变中失败的上官婉儿重要?

上官婉儿手里的权势甚至还比不得韦后,到底哪里值得后人拿出来翻来覆去的讲呢?

关于他在神龙政变之中那些缜密的布局,激动人心的时刻,凶险万分的地方,随便拉出一个地方,都能洋洋洒洒写上千余字吧?

倒是说啊?怎能不说呢?

天幕张开嘴巴啊!

不仅让后人,更是要让现在与他共处一起的当世之人知道他的丰功伟绩和智慧头脑啊。

上一篇: 好一朵菟丝花 下一篇: 夏夜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