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35)+番外
他怕再说些什么辩解的话,天幕会更进一步掀翻他。
李隆基的放弃治疗还带着一些心如死灰。
天幕知道他心思阴沉从一开始就在布局,是不是又要骂他了?
骂吧,反正已然习惯。
李隆基捂着不是很舒服的小心脏,准备面对天幕上来自后人的疾风暴雨。
但天幕并不像他所想的一般戳他的脊梁骨。
【他想的那么远呢?】
【没看出来啊,闹出安史之乱的皇帝还能有这个眼光?】
【给楼上科普一下,李隆基执政前期表现的还行,政治眼光可以的,但这不代表我肯定他那被夺舍的后期。】
【对,他毁婉儿的墓,还抢去太平给婉儿整理诗集的功劳,他就是坏。】
【李隆基能不能诚实一点,我就问能不能?】
天幕上的话好坏掺半,掀了李隆基但又没完全把他掀飞。
被天幕刺挠多次的李隆基已经懂得何为知足二字。
很好了,很不错了,至少说他前期还行,至少说他还很有政治眼光。
那被夺舍的后期,还没有发生呢,还有回旋的余地。
【让我们看看太平为婉儿写的墓志铭之上,婉儿和韦后真正的关系。】
【昭容泣血极谏,扣心竭诚,乞降纶言,将除蔓草。先帝自存宽厚,为掩瑕疵;昭容觉事不行,计无所出。上之,请擿伏而理,言且莫从;中之,请辞位而退,制未之许;次之,请落发而出,卒为挫衂;下之,请饮鸠而死,几至颠坠。】
【我们可以看到,婉儿泣血死谏,要求除掉韦氏乱党,甚至用了多个计策,先是揭露韦氏的阴谋,接着请求辞官,后面又削发为尼,喝下毒酒。】
【这才是婉儿同韦后真正的关系,这也是婉儿之墓被发现后,才真正暴露于阳光之下的。】
看到天幕的文人小声反复跟读着婉儿的墓志铭。
“上官婉儿,这是死谏啊。”
“自古武官死战,文官死谏,这是儒家真正意义上的推崇的为官者啊。”
“上官婉儿她当得巾帼宰相一称!”
“婉儿真正做到了君子之行。”
后宫中,后妃看着天幕上的文字,甚是能想到上官婉儿行此壮举的场面。
赵丽妃坦诚道:“若是我,我大约是做不到这个地步的。”
众嫔妃纷纷点头,心里对婉儿的尊敬更多了一层。
王皇后感慨道:“婉儿真正让世人看到了,身为女子,身上亦有力量,身为女子,身上也可以散发光芒。”
“我只庆幸这墓志铭在一千三百年后,终于得昭天下,婉儿的光辉依旧可以照着后人。”
宣政殿前无人言语,但是各位大臣都在内心将自己与婉儿进行了对比,其中一部分扪心自问,只觉得自己是无法做到这个地步。
【抹泪,我想到前几天看到的视频了,宰相一袭红色官袍坚定走在纷飞大雪中,那是他去死谏的路上。】
【婉儿只是缺了那一身官袍啊。】
【生谏不能,只能死谏。】
【哦,我的婉儿,又想哭了。】
【所以李隆基怎么一定要毁掉婉儿的墓啊?我们能对婉儿的了解仅仅是这只言片语的文字。】
【是啊,要是墓没有被毁,那壁画会画婉儿生前的生活场景,那得是怎样壮观啊。】
神音继续。
【当然,这里我得提一下,史书也确实有一处没有抹去婉儿和太平公主的可能为同党的信息。】
第20章 (视频) 李隆基:这回真的不是我干的TVT
【当然,这里我得提一下,史书也确实有一处没有抹去婉儿和太平公主的可能为同党的信息。】
【根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记载,“太平公主与上官昭容谋草遗制,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参谋政事。”】
【我们可以看到,婉儿和太平公主共立遗诏是写在正史之上的。有很多人要疑惑了,为什么之前史书上多处对二人的关系肆意涂抹,怎么偏偏在这里就不再避讳二人的关系呢?】
这句话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弹幕十分活跃。
【是啊,为什么呢?】
【李隆基他良心发现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写的,是不是司马光编撰史册的时候查到了什么资料,所以有所保留?】
【我觉得不是啊,司马光是宋朝人,宋朝对女子的束缚不用我多说了吧?怎么可能说婉儿的好话。】
【唉,证明她们之间关系的证据,能在正史上留下一点点也是好的。】
宣政殿前,张说和姚崇又背着李隆基唠嗑。
姚崇看着天幕上,后人对此的各种猜测道:“张大人对上官婉儿多有欣赏之意,想必张大人应当知道。”
张说眼睛一瞪,这老登这时候都不忘要在陛下面前害他。
可以欣赏上官婉儿之才,若笼统概括为欣赏全部,陛下如何想?那不是断他的官路吗?
张说避开姚崇给他挖的坑,把话又推回去:“上官婉儿之才天下文人皆欣赏,姚大人这是觉得上官体不行?”
“再者,至于这史册为何保留着段,我想姚大人心里也清楚万分。”
李隆基虽已经习惯了被天幕掀飞,但心中不可避免仍有不爽。
他注意到了后头两个大臣的交头接耳,鼻子喷气:“朕不知道呢,不如张大人为朕讲讲。”
一时间,张说与姚崇安静如鸡。
【因为这里是政变的一处关键点,这里无法凭空捏造虚假事实,也无法用春秋笔法进行混淆视线的涂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