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370)+番外

作者: 九沓 阅读记录

[那走路还能利索吗?]

哥舒翰脑袋上的帅气泡泡被一个又一个戳灭。

他垮起个批脸,把酒壶都丢出去了。

都是酒害的!

【这下杨国忠吓坏了,他觉得,他跟哥舒翰两个人之间要是必须死一个,他不想死,那死的一定得是哥舒翰。】

【这个时候,恰好陕郡兵力只有四千的消息传过来,又恰巧,李隆基他因为大唐的军队节节败退恼羞成怒,他很想飞快干出点什么战绩出来,执意让哥舒翰出兵陕郡。】

【杨国忠觉得,机会来了。】

【但李隆基到底还是因为哥舒翰的谏书,还有郭子仪和李光弼和联名上谏心有顾虑。他们说的也很有道理,一个快速获胜,一个稳妥获胜,但速度要更慢一些。】

【这个时候,杨国忠开始唆使李隆基了,他不停告诉李隆基,兵力只有四千,是叛军疏于防范,哥舒翰的军队离陕郡那么近,不把陕郡收归囊中,实在可惜。】

【杨国忠就像那个蚊子,带着一脸的陈诚恳,和对大唐的忠心,在李隆基面前嗡嗡嗡。于是李隆基最终在杨国忠的唆使下,决定让哥舒翰出战。】

【李隆基到底有多么迫切呢,用史书上的形容,派出去催促哥舒翰的军队“项背相望”,一个接着一个,接连不断的宦官往哥舒翰在的潼关跑。】

[催催催,就知道催。]

[我对杨国忠的厌恶已经到达了顶峰,他真的跟蝇虫一样恶心。]

[还有李隆基,总是相信奸臣的话,一会是太监,一会是奸相。]

[那时候谁还敢和李隆基说话啊,有不对劲的就要被杨国忠给杀了。]

[杨国忠能不能快点死,马嵬坡的时候,那个死法还是太便宜他了。]

杨国忠恶狠狠瞪着天幕。

他不会死的,他绝不会死!死的另有其人。

他知道安禄山会谋反的消息,他要用这个大消息换荣华富贵!

李隆基直面自己的昏聩。

他已经知道长安沦陷,这个错误的决定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像是用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写在了他的面前。

恍然间,他感觉有一盆冰冷的鲜血,兜头浇在了他的身上。

那是将军士兵的血,是百姓的血。

黏腻的感觉如蛆虫依附在身上,如影随形,摆脱不掉。

他知道,他干了祸乱大唐的事情,他得自食恶果。

天幕上,一个老人跪地接过明黄的圣旨。

他沉默跪拜,叩谢圣恩。

送走了宦官后,他背影都佝偻的几分。

“将军,将军没事吧?”

“属下扶您回营账。”

老人挥了手,表示不用。

在众人的复杂的目光下,他一步步走回自己的营账。

他尽量让自己的身躯挺拔起来,让自己的目光坚毅起来,让周围士兵看到他的精神头,让那些不明白这命令究竟是何意义的士兵们,更坦然地上战场。

老人知道,这或许就是他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战了。

直至走回自己的营账内,无人再看到他了。老人伏地捶胸恸哭,他哭的凄惨,两行浊泪无力流下。

他有千千万万的法子应对奸相杨国忠插手军务,一如杨国忠募兵一万放在灞上虎视眈眈看着他,他可以立斩杨国忠的心腹。

可这千千万万如利剑的法子,在奸相的谗言面前,在帝王的昏聩面前,都成了柳絮。

甚至不需废一兵一卒,这柳絮就能自己飘进河里。

天幕上,画面又变了。

北面,是滚滚黄河,波浪翻滚席卷崖壁。

南面,是陡峭山崖,一脚踏错万劫不复。

山崖下,是一道看不见尽头的黄土路,马蹄踏过,尘土飞扬。

山崖上,杂草掩盖的,是大块大块的石头和木块,只待有人一声令下,这些尖锐石头就会被尽数推到黄土路上。

天幕下,有武将看懂了这地势,惊呼:“崤山,这里是崤山!”

这下所有人都能料想到,哥舒翰这最后一战,究竟是何等惨烈了。

满朝文武的表情肃穆起来。

“崤山古道,自古以来因其地势险要,被将士们称为埋骨之道……”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努力多写点

第110章 哥舒翰跪安禄山

【哥舒翰的“抚膺恸哭”无济于事, 皇命难违。他可以说是带着满心绝望出了潼关,他知道,此行一路凶多吉少。】

【叛军将领就埋伏在崤山。这里地势险要, 依山傍海,是偷袭的绝佳机会。尤其是两侧峭壁之间的那条小路,逼仄狭窄, 如果人数多了, 走路都变得艰难起来, 是个极好的埋伏之地。】

【叛军选择的埋伏地就是这里。】

【哥舒翰带着十八万的军队, 十万的主力军队跟五万的先锋部队,还有三万的护卫军。哥舒翰派王思礼领导五万先锋部队先一步上岸来到了崤山古道,他则带着大大部队在后面。】

【哥舒翰这是将大军打散, 分成了三份, 如果先锋部队出现问题,还有十五万将士,如果这十五万将士出现问题,还有最后三万。哥舒翰知道这场战争胜利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小, 但他依旧用自己的办法,尽量把这场战争对军队的伤害降到最低。】

【可战场上发生的一切, 都超出了哥舒翰的预料。】

天幕画面变了。

王思礼身后是黑压压的士兵, 那是五万的前锋部队。

王思礼若再往前几步, 去的就是那狭窄古道。

幽深的小路看着寂静无比, 安静之中酝酿的是吞噬一切的黑暗。

这时, 王思礼视线所及处有几个人动了。

上一篇: 好一朵菟丝花 下一篇: 夏夜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