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418)+番外

作者: 九沓 阅读记录

[对对,表达了对balabala的喜爱之情,我小时候答题总这么说。]

[哈哈哈,同一个世界,同一份答题模板。]

[这首诗通俗易懂,而且朗朗上口,作为儿童背的诗很合适。]

[对,我那会觉得杜甫是个很有雅趣的人。]

百官点头。

这首诗表达了对春雨的讴歌赞美,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没错,他们认可这个说法。

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好雨”知时节,这夸的不要太明显了吧?

润物细无声。

“无声”不惊扰睡梦中的所有人,还能滋润万物,有谁能不夸这雨一声好?

但是堂堂诗圣,真的就只作这样的田园诗?

可田园诗向来是有先驱在前的,五柳先生之诗正像是田园诗中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山。

想要攀登这座高山,而超越其高度,这实在太难了。

饶是这杜甫有诗圣之名,他们也难相信杜甫是能超越陶渊明的存在。

【但是课堂上却几乎没有老师会讲这首诗的作诗背景。因为这首诗所包含的感情实在是太好理解,甚至不需要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来理解。如果真的要深究创作背景的话,还真的可能把这首诗的诗意给歪曲理解,在答题纸上写错误答案。】

【几乎很少人知道,这首《春夜喜雨》,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在同一时期所作的。这都是他流亡蜀中之时作的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上来就搞这样的千古名篇吗?]

[居然是同一个时期?我一直以为《春夜喜雨》是杜甫在极闲适的时候作的。]

[必背篇目了,烂熟于心。]

[现在我还能随便背上两句,这几乎变成了肌肉记忆。]

[杜甫的这种大义,我是长大后才理解的。]

[诗圣是当之无愧的诗圣!]

众人疑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怎么了?这首诗讲的是什么?

天幕下的众人两眼迷茫。

怎么个事?发生了什么,他们好像听不懂后人说什么了。

人与人的悲喜到底还是不能互通的。

就像他们现在完全不理解后人在激动什么劲。

杜甫干什么了,怎么就大义了,怎么就当之无愧了?

于众人不注意之时,淅淅沥沥的雨声消失了。

那有如春风拂面的触感也连带着一同消失。

春雨是细无声地来的,也是细无声地走的。

直到那隐隐的呼啸声传来,众人才觉得不对劲起来。

这声音像是有极为强劲的凤风刮过,顺着门的缝隙,霸道强势地钻到房屋内,将外面萧瑟寒意全捎带进来。

接着,“咣当”一声,门被狂风暴力砸开。

不大的呼啸声一瞬间席卷大殿前的众人。

这些不论干什么都讲究礼仪体面的大臣,就在此时此刻,被这呼啸的风狠狠甩了一个大鼻窦。

这风毫不偏颇,一人一巴掌。

在众人想发怒的时候,这风也发怒了。

现在狂风不仅仅把门给撞开了,还把屋顶的茅草给吹飞。

所有人只觉得脑袋一凉。

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座小小的茅草屋。

这茅草屋无甚特别的,它在这恶劣天气之中存活地极为艰难。

宇文融由衷感叹:“这草房子也太可怜些。”

李林甫裹紧自己的衣裳,又看了看宇文融脑袋上快被吹飞的帽子:“你还是多关心关心自己吧。”

被风刮跑的茅草,被风席卷着,打着弯儿地飞走。

有的借风之力,直飘到树杈上挂起。

有的跟着风踉跄颠簸,直至跌进溪水里头,又跟着溪水一块跑走了。

有的更能耐些,直接迈着大步子跨过那道溪水,被石头绊住,停在那里不动了。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这是一番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截然相反的景象。】

【而这些,都是游历蜀中的杜甫所正在经历着的。】

所有人都觉得寒冷。

“所以诗圣杜甫,在蜀中游历的时候过的就是这样的日子?”

“怎么毫无诗圣的样子?”

“多少也该有个砖瓦房吧?这茅草屋也实在是太过简陋了一些。”

“是啊,风一吹,草全没了,这房子还能住人吗?”

“下雨可怎生是好,杜甫要淋雨了吧?”

所有人都觉得这样的破茅草房配不上大名鼎鼎的诗圣杜甫。

天幕有声音传来。

“停下,快把草放下!”

一老人拄拐跑出来,伸手对着岸边呼喊着。

这老人大概是病了,跑不快,头发多半是白的,尽管以竹簪作髻,却也看着乱糟糟的。一身衣裳多出缝补,半截脚跟也露在外面,跑的太急,竟连鞋都没穿好。

小溪的对岸,是一群健壮的孩子。

他们将茅屋上被刮下来的草收拢成一小捆,抱在怀里就跑。

老人还在无助呼喊着:“快还回来!”

一群孩子充耳不闻,没一个听他的,收拢好茅草就跑的不见人影了。

老人过不去溪,深深叹息,连身影都佝偻了几分。

他拄着拐杖,腿脚不甚利索地往草屋走。

天边黑云翻卷,天色都暗了下来。

如黄豆大的雨点就这样自从中砸下来。

下雨了。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空气中的泥土气息霸道地涌入满朝文武的鼻息。

上一篇: 好一朵菟丝花 下一篇: 夏夜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