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451)+番外

作者: 九沓 阅读记录

【但李白真的没有失意的时候吗?】

【纵观李白这一生,他有很多失意的时候,只是他从不在诗中表达自己的失意,而我们就理所当然地以为李白顺风顺水过了一辈子。】

【其实刚出家门的李白就吃了一个结结实实的闭门羹。】

【我们说李白是诗仙,但李白并不是没有任何凡人愿望的仙人,他也和当时所有的文人一样,希望能够步入朝堂,一展宏图,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李白家中从商,因为家庭的原因,他没办法走科举的路子入朝为官,既然这条路行不通,那就只能靠贵人的引荐和提携了。】

【于是李白去拜见了当时的渝州刺史,李邕。】

【对拜访李邕这件事,李白是信心满满的。首先,李邕也是个喜欢结交名士的风流之人,史书上记载李邕:“邕素负美名,频被贬斥,皆以邕能文养士”。】

【李邕自己的文采也不错。在唐玄宗封禅泰山回长安的路上,李邕带着自己的几篇文章去到封禅队伍的必经之路,把自己的作品给李隆基看。】

【文章确实写的好,李隆基夸赞了两句。但是李邕这个人,持才傲物的性格不比李白少一点点,于是李邕因为李隆基夸了他两句,说自己“当居相位”。】

【所以这引起了当时的宰相张说的不满。不仅张说不喜欢他,在张说之前当过宰相的姚崇也不喜欢他,甚至之后的宰相李林甫也不喜欢他。】

[他是为什么能让那么多人不喜欢?]

[其实要是跟李白一样有才,狂点是好事,能被夸夸,但是没有匹配的才名就这么狂,只能说怪不得大家都不喜欢他。]

天幕一下提到了李隆基之前的两任宰相,李隆基脸上露出缅怀的神色。

实在是很想姚崇跟张说。

唉。

他们都不喜欢这个叫李邕的,一定有他们的道理。

至于李邕曾经拦驾让他看文章这件事,他确实是忘记了。

罢了,记不住,那就说明并不是那样地有文采。

【李邕在没多久后被贬了,原因是挪用公款。李邕是个有才人,也有一段舍己救人的传奇故事,但他并不能算是一个好官儿。】

【但李邕才名在外,敬仰他的人确实不少。李邕初次见李白的时候,他已经五十岁左右了。他过惯了人人都巴结他的日子,这里面的人有商人,带着金钱来结交。也有年轻人,谦虚请求李邕的指点。】

【甚至连年轻的杜甫都因成功见到了李邕而骄傲,他有诗云:“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而李白,自然就被李邕归为应该虚心请教的年轻人一类。】

【可李白终其一生都没能跟谦虚扯上关系。】

【李邕也给了李白一个见面的机会,但见到李白后的李邕紧皱眉头,只觉得李白跟他的磁场是不合的。】

【李白开始说起了自己的文采,说起了自己的学识,说起自己便览名山大川,说起自己……很多。】

【李邕听了半天,眉头是越来越拧巴,李白从进门到现在,说了那么多的话,没有一句自己爱听的。他想听的吹捧呢,究竟在那里?!】

【于是李邕闭上眼睛,赶客的意思很明显了。】

[他怎么把李白给赶走了?]

[不过李白也为他的死写诗了,只能说是两个骄傲的人发生了摩擦。]

[哈哈哈哈,能看得出来李白其实并不怎么世故。]

[要是能有不世故的本钱,谁又愿意跟别人虚与委蛇呢。]

[文化人:虚与委蛇,我:拍马屁。]

[这是一个喜欢听马屁的人遇到了不喜欢拍马屁的人的故事。]

百官看到天幕,皆翕然一笑。

“性格率真,实在难得。”

“诗仙竟也有如此平易近人的一面,新奇。”

李林甫倒是有不一样的见解:“这样的性格,并不适合官场。”

百官也没有反对。

李林甫说的是对的,这样的性格,其实更适合去当一个逍遥的自由人,而不是把一生都拴在官场上。

这不仅在官场上难有作为,也是对这自由人的一种无穷尽的消耗。

贺知章惋惜叹了口气。

或许那大好河山,才适合这样不羁的谪仙人。

李白本人道还没说什么,杜甫先气了起来。

他完全无视了天幕那句“杜甫都因成功见到了李邕而骄傲”。

骄傲个屁,他才不骄傲!

李邕为什么瞧不起他的偶像,那是千年才出了一个的,鼎鼎有名的大诗人诗仙李白!

以后所有的人都要背他的诗,很厉害的!

杜甫心里替李白不服气。

只觉得李邕没有一双慧眼识珠的眼睛。

【李邕看都不看李白,李白觉得受到了侮辱,也不再自讨没趣了。他走的时候留下了一句:还说自己爱才呢,不过是沽名钓誉的托词罢了。】

【说罢,扬长而去。】

【回到住处的李白是越想越气,他这样的人才居然受到如此冷落?没眼光!于是没过几天,李邕就收到了李白的一封信,信里写的是一首诗。】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天幕之上,一个年轻人龇牙咧嘴地写诗,他用笔实在是下了力道,脸被气得通红。

年轻的李白从不觉得不被李邕赏识,自己就真的是那无用之才。

上一篇: 好一朵菟丝花 下一篇: 夏夜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