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46)+番外

作者: 九沓 阅读记录

宣政殿前的大臣大多被此真情感动,有低头擦泪的,有闭目缅怀的,有看到后人皆记得婉儿内心宽慰而笑的。

李隆基却笑不出来。

迅疾闪过的那八个字像是活生生在打他的脸。

他费劲心思改了史册,掩藏两个人的关系,将为婉儿编撰诗集之名挪到了自己的头上,这些都算什么?

全都白干了吗?

他李隆基算什么?

一个笑话吗?

千年之后,真相大白与天下,不仅仅真相现于后世,真相还借助这个天幕,放给了他所有的臣子看!

后面已经在传出跟读的声音了,他听到了!

都在读那句“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李隆基在难过的想死的同时,暗自庆幸,幸好这些只有他的大臣和后宫能后看到。

站在政治角度,所有的臣子都会与他在一起!

他是天子,他是帝王啊!

为了这等小事与他唱反调,那才是真正的仕途走到了尽头。

混迹官场的那群老油条哪里会拿自己的仕途开玩笑,更不可能拿全家的性命开玩笑。

这毕竟不像第一次天幕那样,字字句句说的都是他的政治错处。

只需在天幕结束之后,简单做些补救,此事便算揭过了。

若是被那些满心意气的年轻文人知道,那才算糟糕透顶。

那群文人什么都不争,就争一口气啊。

无关利益,只讲意气。

他们每人一支笔,那笔厉害的很。

更严重的是,就此他将失去大批有能力的臣子,文人或会因此对他这个帝王失望透顶,拒绝入朝为官。

国无贤臣,那是国之将倾的衰颓之势啊。

幸好,幸好这天幕只有皇宫内才可以看到。

可李隆基忽略了这天幕会有被整个长安看到的可能性。

此时突有宦官慌张跑来,在众目睽睽之下,带着仓促跑到李隆基面前跪下:“陛下!太学诸生集体上书请愿,请求重建上官婉儿之墓!”

李隆基眉毛倒竖往前急走了两步,摔着衣袖道:“他们如何能知道!”

宦官声音更小了:“陛下,现如今,整个长安城都知道了啊……”

李隆基犹不死心:“知道了什么?”

宦官不敢看天幕,但他清楚知道此事天幕之上的画面:“知道了……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李隆基震惊:“他们,他们如此,连自己的前途都不要了吗?”

宦官心里苦,他甚至不敢说,不仅仅是太学那批学子,乃至整个长安城的文人都陆陆续续往皇城处赶,他们无官无爵,却有胆来集体请愿。

官场之上,他见过太多权衡利弊之人,他们被利益趋势着,为利益权衡着,干着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

年岁越大,便越会权衡,经验越加丰富,在官场之上游刃有余。

可总有人还年轻着,总有人未被污浊荼毒,总有人写诗不仅仅是为了应制,更是为了一抒满腔之情,所以那个盛世大唐才得以成为诗的国度。

皇宫门前,文人齐聚一团。

还有些脚程慢的陆陆续续往皇城赶。

有不理解者发问:“你们不担心此举,折损自己?”

“无关折损,我只担心改变上官婉儿的结局只差我这一人的声音!”

“她是一代文坛领袖啊!没有她上官婉儿,没有我今日的文学成就啊。”

“我只求她死后有一处栖身之所。”

“是非功过后人评说之前,史书应当如是记载,如此方算公正!”

“千年的后人都记得婉儿之名呐,若他们也生于此时,这队伍之中,也当有他们身影。”

天幕之上,“千年万岁,椒花颂声”的弹幕依旧没有停止。

整个长安城里,以文人齐聚的皇宫门前为中心,每个人都在与天幕一同呼喊:“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千年的时光隔去的仅仅只是时空,古今之人的心意在此时,被简单的八个字打通。

这似乎已经不单单是太平公主寄予愿望的一句思念之语,它变成了一句祈求铭记的符号,变成了一句请求公正的符号。

从宫廷之中,到皇城之外,从妃嫔三千,到文人数万,从古代到现代,请求为婉儿正名的愿望打通了时间壁垒,打破了空间壁垒。

太平公主生前祈愿,祈愿一千年后,一万年后,还会有人和她一样,永远永远地记着婉儿。

而此时,有成百人,数千人,上万人,继承了太平公主遗志,他们集体请愿为上官婉儿正名。

此举声势浩大,万人空巷。

长安街路边的稚儿不过三四岁的光景,她瞪大眼睛,看着急急撩袍跑过的文人,拽拽身边女子的衣裙。

”阿娘,他们这是去做什么?”

女子眼眶含泪笑着道:“囡囡,他们这是在去寻一个公理,寻一个正义。”

“公理?正义?”

小姑娘抬头看着天幕,小小的手指蜷曲指着天空:“是为了这个吗?”

女子点头:“是的,囡囡真聪明。”

小姑娘看着天幕的文字,尚且不解其意:“阿娘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囡囡看不懂。”

女子擦了擦眼泪,为女儿解释道:“这句话,是镇国公主太平长公主为她的至交好友上官婉儿所写,意思是,自你走后,天地动容,山河失色,物是人非,我仰望着坟冢边的绿树,依稀听见自风声中传来你的声音,念念情深无绝期,千言万语无处寄。但愿一千年后,一万年后,还会有人和我一样,永远永远地,记着你。”

上一篇: 好一朵菟丝花 下一篇: 夏夜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