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57)+番外

作者: 九沓 阅读记录

姚崇回答:“天幕所言的功绩,臣将其发扬光大。若是指出臣的不足,臣更要记下来,以用来时时警醒自己!”

姚崇被张说带着顺口说出了这些话。

说完后,脑子反应过来,只觉得不好。

刚刚天幕说的可不是他的坏话,是陛下的呀!

姚崇低头,额角冒出冷汗。

李隆基理所当然不高兴了。

要说这天幕说的谁的坏话最多,那必然是他李隆基的。

他的臣子尚且知道要把自己的错处记下来,他李隆基居然不明白这个道理?

但是众目睽睽,又是在天幕之下,李隆基忍住自己的脾气。

他虽生气,但是他也从中得到了启发。

减少天幕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件事情,不能等到天幕结束再开始,而是在天幕开始的那一瞬间,就有所准备行动了。

比如这个谦虚好学的自省行为——记笔记。

哈,不就是写字吗,他也会!

于是李隆基招来高力士:“给朕的纸笔也拿过来。”

“朕更应从后人之言中学习,更应自省。朕将神音的每一个字都记录下来,贴在书房,日日看,日日学,日日省。”

此言一出,果然文武百官看李隆基的眼神都不一样的。

这是明君!

不因天幕上的是逆耳之言便捂起耳朵,反而虚心寻找记录,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好皇帝!

有李隆基这个皇帝,以及姚崇和张说两位宰相带头,宣政殿前的其他人也都动了起来。

“臣也想向姚宰相学习,请求陛下赐纸。”

“臣也请求赐纸。”

“请陛下赐纸。”

于是几个小宦官抱着厚厚的纸与成捆的笔过来。

一时之间,宣政殿前飘满了墨香。

诸位官员拿出考场卷上作答的精神,奋笔疾书。

有些记性好的将天幕刚刚说的话默了下来,有些记性不好的就写得磕磕绊绊。

记性不好的看向周围人:“给我看看,我抄一下。”

记性好的转过身,将手里的纸藏好。

开玩笑,谁知道陛下会不会将他们写的收上去看看啊,做学生的时候朝课业便罢了,这东西可不行。

记性好的坚定拒绝:“不给看。”

此时,豳州,四王之中的申王开始恐慌。

两年前他前往豳州,当一个不需要处理政务的快乐刺史。

但这样的天幕让他无法快乐起来。

斜封官儿,这是他替府里的录事求的那个斜封官儿吗?

完大蛋,这事儿不是已经揭过了吗,陛下不会因为这个天幕,又降罪于他吧?

一时之间,申王把自己的肠子打了一个有一个结。

【在开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14年,李隆基的二哥申王请求给自己府内的九品录事升个官儿,升的也不多,从九品到八品,录事到参军。】

李隆基擦汗:天幕竟将这等小事儿扒出来了。

申王李成义害怕:陛下会不会旧事重提?这实在是天要亡他!

百官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事儿,没提拔成嘛,他们知道,这还要多亏了姚公。

姚崇心中窃喜:天幕一定又要夸我了。

张说拳头硬了:天幕怎么又要夸他?!

【说到李隆基这个二哥,他不像李隆基的大哥,因为让位始终在李隆基心里占据一席之地,也不像李隆基的四弟五弟,有随李隆基参与先天政变的功劳,说起来,也比较平凡。】

平凡的申王快流下了眼泪:求陛下爱我。

【但是他虽然没什么功劳,但是也没有什给李隆基惹麻烦呀,并且从九品提到八品,这事儿确实不算大事儿。所以李隆基同意了。】

【但是李隆基同意了,姚崇不同意啊。】

【他这“十要事说”才刚刚提出不久,整顿吏治之心那么明显了,他大刀阔斧正准备干出点儿什么政绩,若这官儿真提成了,他这政治纲领也就没有任何说服力了。】

【于是姚崇当机立断:我不同意。姚崇把李隆基答应他的“十要事说”又拿了出来,提醒李隆基,此举虽小,但影响甚大,若执意如此,就是走向吏治败坏的道路。】

【李隆基听到这话,自然也不敢再乱封官儿了。而文武百官看到李隆基连自己的二哥都拒绝了,那些想走斜封官路子的人,也就逐渐歇了心思。可以说姚崇在这件事上直言纳谏,分析利弊,坚持纲领,十分果敢。开元之初能有这样的贤臣,不能不说是大唐的幸事。】

姚崇听到此话,虽低头写字,但腰杆挺得笔直。

张说与他站在一道,越写心里越苦。

李隆基写完天幕这话之后,用朱笔画上着重号,并且附上小字:不许斜封官!

高力士是有眼力见儿的,他不仅为李隆基准备的纸笔,连颜色不同的朱笔都拿来了,此外他还令小宦官抬了一副小些的案几过来,李隆基盘膝坐在垫子上,颇有几分认真的模样。

李隆基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体恤的好皇帝,不能光自己坐着享受,还要考虑到百官站着已然很累了。

于是他大手一挥,宣政殿前每一个人都得到了一个小坐垫。

漆黑的夜里,明亮的天幕下,饱受困意和疲倦折磨的文武百官们揉着发酸的腿,心里十分感激李隆基。

此时,邓州的姚彝乐得拍大腿。

黑夜之中,他亢奋不已。

“好,好!好!!”

天幕之言犹在耳畔:“有此贤臣,大唐之幸。”

这话已然不像是一句对他爹姚崇的评价了,而更像是他自己的护官符。

他已经能预见天幕结束之后,朝廷传来的升官调令了。

上一篇: 好一朵菟丝花 下一篇: 夏夜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