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81)+番外

作者: 九沓 阅读记录

倪若水作洗耳恭听的样子:“让我听听,你要如何让我吃不了兜着走。”

“我替陛下去办事,办成了那是大大的奖赏,你识相的话抓紧把我放了,我还能在陛下面前给你美言几句。”

倪若水反问他:“公公这替陛下办事儿,舟车劳顿的,想必是没看到天幕吧?”

本以为看到这两个宦官看到天幕,到了汴州能收敛一些,现在看来不仅没有收敛,和天幕说的一样猖獗。

两个宦官脸上出现了茫然,继而皱眉语气不好地问:“什么天幕,别拿那天幕唬人,我在长安可是看过天幕的。”

倪若水问:“是哪个天幕?”

宦官一脸你是土包子的表情:“自然是上官昭容的那个天幕。那天幕只有长安人能看到,想必你在这地方是看不到的。”

倪若水这才明白,这次的天幕怕是只有长安,以及长安之外被提及姓名之人所在的地方能看到。

他看宦官的模样,心里只觉得好笑:“替陛下抓鸟的差事还真被你当成令箭用了。”

宦官脸上露出惊恐的表情,他是怎么知道陛下派的差事是去寻鸟儿?

高公公千叮咛万嘱咐,这事儿不能张扬出去。

他怎么会知道的?

难不成天幕真的再一次出现了?

“天幕说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宦官有几分语无伦次了。

这时,被李隆基派来将二人抓回的张公公走出来了。

“想知道天幕说了什么,那你还是跟我回去慢慢儿听吧。”

看到张公公,两个宦官终于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

张公公官职在他们之上,怎么跑来汴州了?

在张公公身后的士兵身穿甲胄,面无表情走上前,将两个宦官的手绑了起来。

办完了事儿的张公公心情大好。

陛下给这两个宦官的任务他们怕是完不成了,但是,陛下给他的任务,他已经完成了。

张公公神清气爽,对着倪若水恭敬道:“麻烦倪刺史了,这几日多有叨扰。”

倪若水也笑的爽朗:“张公公说哪里的话。”

张公公继续道:“陛下催的急,这便启程了,那我便在长安,等着与倪公再次见面了。”

这话一语双关,说的是倪公,不是倪刺史。

倪若水听明白了他的意思,心里更敞亮的些。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更认真努力搞好政绩,争取更早些让陛下看到。

“我替公公准备了些路上的吃食,公公且带着。”

倪若水接过下人递来的包裹,拿给了张公公。

张公公感激点头。

短暂道别之后,张公公翻身上马,身后的士兵押送这两个蔫头耷脑的小宦官,离开了汴州。

倪若水站在原处,看着马蹄带起的一阵的细尘。

马是往长安的马,而终有一日,他也会骑上这马,带着他的政绩与宏图,去往他心之所向之地。

不待下人提醒,倪若水开口:“走吧,还有些公务没处理完,抓紧回去。”

后民间广为传颂,汴州刺史倪若水,为政清廉,兴学广教,扩建夫子庙,兴建州县学舍,勉励生徒,亲自教诲,境内教化盛行。

开元七年,因政绩突出,授尚书右丞,赴任长安,百姓痛哭,相送十里。

为尚书右丞之时,清廉勤勉,忠心上谏。

唐玄宗李隆基评曰:“卿具奏其事,辞诚忠恳,深称朕意。卿达识周材,义方敬直。故辍纲辖之重,委以方面之权。果能闲邪存诚,守节弥固。骨鲠忠烈,遇事无隐,言念忠谠,深用嘉慰。”

【作者有话要说】

倪若水的评价和李隆基对他的评价参考百度。

有些短小,我明天会努力粗长的!

今天情绪非常低落,三千都码了很久,然后又要去医院打针了,先发出来。

嗓子发炎很痛苦,话都说不太清楚那种(宝娟,宝娟……)

第37章 (视频) 李隆基眼睛冒光:广州要给他送钱啦!

公元719年, 开元七年。

这是李隆基登基的第十个年头。

距离上次天幕消失,已经过去了三年。

这日,御史台接到了宰相宋璟的一道新规定。

御史中丞看过这道规定, 左右思索,只觉得不妥。

他根据自己的理解,释义新加进来的条例, 嘀嘀咕咕的:“从即日起, 被审问的罪犯如果认错态度好, 就可从轻判刑, 若犯的罪不那么大,就是放了也无碍。若被审问的罪犯死鸭子嘴硬,坚持叫嚷自己是冤枉的, 那就直接把他关起来。”

关起来……

御史中丞看着后面附着小字, 关押时间,无期。

他挠了挠头,更愁了些。

这不合适啊。

这样还如何调查案件的真相?

若是犯了错,只凭一张嘴认错即可释放出狱, 那司法的威严何在?这与儿戏有何区别呢?

如此规定,只会让那些真犯了罪但油嘴滑舌的罪犯变成漏网之鱼, 而那些坚持心中公理正义之人, 只会蒙冤入狱, 在大牢中含冤死去。

长此以往, 冤假错案只会一件比一件多。

御史中丞左右踱步。

可这首席宰相的决定哪是他一个小小的御史中丞能够改变的呢?

况且这个宰相性格刚直, 决定的事情八匹马都拉不回来, 直言上谏更甚于上一个宰相姚崇。

若是姚公, 或还能说上几句话, 但宋公, 他光是站在那里就是不怒而威的模样,眉间皱纹像是始终没有抚平一般,别说跟他讲话了,就是凑到他面前,腿都打哆嗦。

御史中丞拿着手里的命令,愁啊。

上一篇: 好一朵菟丝花 下一篇: 夏夜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