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角色体验系统[娱乐圈](442)

作者: 寻光小筑 阅读记录

金茹看出他的疑惑,问:“你会不愿意吗?”

余寻光抬头看她,她便拓展了一下问题,“不愿意看到大家喜欢朱明祎。”

“没有啊,”余寻光想都不想,“喜欢谁是他们的自由。”

他一直知道观众在看戏时会有自己的理解。

这是属于个人的自由。

而且。

“我很高兴大家能喜欢明祎。”

哪怕拍摄时感受到了来自皇权的不适,但他一直非常清楚,令人难过的是当时那个时代,不是明祎本身。

明祎的想法会那么极端,也包含有封建王权的迫害。

他是受到了身边“君权至上”的观念影响,外加被大明朝的特产太监带歪。

君不见,最后脱离了“皇帝”的身份,明祎就能和明霄相处得很好了吗?

余寻光相信他的“打不还手”不仅仅是因为他打不过,也有他很爱明霄的原因。

他是一个复杂的人,他有恶的一面,但这不代表他不值得被喜欢。

他是恶人,但余寻光也能理解,大家的“喜欢”有时候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明祎知道了会很高兴吧?

还是会不屑呢?

明霄应该会摁着他的头好好感谢大家。

真好啊,哪怕离见到他们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再想起来,仍旧像刚发生的事一样。

这对兄弟一直活在他的心里。

第126章 《贞观长安》李承乾

11月, 又到了一年金凤奖。余寻光在凭《大明奇案》明霄一角拿了今年金凤奖的最佳男主角后,只是略做修整,便前往通市的摄影棚中, 进组拍摄《贞观长安》。

贞观长安, 顾名思义,讲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的故事。《贞观长安》以太宗登基起,至其病逝结局,用45集的篇幅讲述了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在位23年间的故事。

纵观国内电视史,以太宗为主角的故事并不少见。央视在十五年前就曾经拍过一部同样以“贞观”为题的剧。

如今, 电视台时隔多年重新启动这个题材, 一方面是为了推陈出新,一方面也是想让新一批年轻观众了解历史人物。

重新拍以前拍过很多次的题材, 这回的《贞观长安》算是“旧瓶装新酒”了。

和十五年前制作的那个版本相比,主角虽然同样都是唐太宗, 但剧情故事却大有不同。比如说,在那个版本中,并未对李承乾过多着墨;今年新拍的版本,李承乾的戏份却是实实在在的从头到尾。

余寻光剧本中的「李承乾」与历史上的描述大差不差,具体细节有艺术加工,和酌情删改。

李承乾作为李世民的嫡长子,在剧里出场很早, 不过一直都是由小演员扮演。他从小聪明伶俐,友善孝敬,乖巧机敏,是前朝后宫众口称赞的太子。可后来母亲去世,他的足疾日益加重,不良于行, 弟弟们又年岁渐长,在压抑的生活氛围和日渐严峻的政治斗争下,李承乾的人生自此急转而下。

从整个角色的行为路线来看,关于《贞观长安》中李承乾的人物经历可以这么说:福气和夸赞是儿童演员享的,憋屈和指责是余寻光受的。

余寻光看剧本时,就觉得由他出演的成年李承乾剧情里,有一段情绪和明祎特别相像。

他们都曾因为“太子”受到非议。

《大明奇案》中,大臣们因为明祎和明昭太子的长相相似而针对他;《贞观长安》中,大臣们因为太子承乾有腿疾而苛责他。

李承乾从外表来看,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太子。

古往今来,哪有瘸腿的皇帝?

不过是仗着皇帝宠爱他。

如历史记载,剧情里,承乾盖个房子,大臣都要上书批评他喜好奢华。

李承乾不明白,为什么他长大了,那群大臣对他的风评就变了。

他并不觉得自己有错。

他自小被爱护着长大,第一次受到批评,当然是希望父亲能站在他这边。

可李世民为了让他的品行更加优良,并没有维护,反而小施惩罚,处置了他身边的人。

那一刻,李承乾的心因为失望而变得冰冷。

他不像父亲那样是个天生的政客,他只是一个刚失去母亲的孩子。他在这时需要的是关爱,可所有人都对他冷脸相待。

李承乾在这时忽然感受到,似乎在失去母亲的那一刻,他便失去了所有的庇佑。

他不服气,他不甘心。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错的,他就像一个进入叛逆期的孩子,故意跟大臣、跟父皇对着干。

他不读书,不敬长,整日和乐人厮混,只因为他的温柔慈悲让他记起母亲。

这个世界怎么忍心残酷的对待一个刚和母亲分离的孩子?

或许他们都没有失去过妈妈。他们不理解他。李承乾的叛逆在大臣眼中看来宛如滔天大罪,他再也不是那个被交口称赞的太子。

他奢靡、懒惰、爱好玩乐、不孝不悌……一夜之间,太子受到千夫所指。

官员们无情的恶斥让他变得清醒。李承乾终于明白,这个世界对他就是这般残忍。

既然他不管做什么都会遭受批评,那么他也不愿意去讨好他们。

谁知道他们要求的“好”是到什么程度?

他放任自己沉浸在大臣的责备与父亲的批评,还有失去母亲的忧伤和瘸腿的痛苦中。

他活得很压抑,可没有人能理解这种压抑。

他是一个深宫中的溺水之人,只有愿意陪着他的乐人“称心”为他伸出援手。称心像母亲一样关心他,让他得以在折磨中喘上一口气。

上一篇: 好一朵菟丝花 下一篇: 陆教授的恋爱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