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体验系统[娱乐圈](693)
生命是自己的,怎样使用都应该被他自己选择。
不会因为他选择死亡而鄙视他,也不会因为他上一刻想死下一刻想活就议论他,只要他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很好。
这个时候凌爽还没开机,余寻光也认为他是调整机会准备拍背影,所以他没有特意去控制表情,而是轻轻地流露出温柔的笑意。
但是恰好就被摄影师录进取景器里。
晚上,凌爽整理镜头时恰好发现了这一段。
他怔愣在镜头前,心里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他知道自己看的是余寻光,因为只有余寻光会这样笑——但他又以为自己是在看阿金。阿金其实并没有在现实中存在过,但他却通过余寻光出现在所有人面前。他“寄生”在演员身上,只在镜头存在的时候出现。现在,在镜头下,在还未开拍的情况中,凌爽赫然发现了阿金和余寻光共生的情况。
他不太清楚当时余寻光是在想什么。但是,他那种性格的人,一定是在体谅着孤独的阿金吧。
他会对阿金说什么?
“孤独真好。”
“想死也不是不能被理解。”
“如果你还想着活下去,看到更灿烂的世界,那样会更好。”
“阿金,做你自己就好吧。”
凌爽再也不敢直视,他低下头,抹去不知何时从眼睛里涌出的眼泪。
第186章 阿金与阿兰
大概是使用了特定的相机, 凌爽拍出来的成片画面带着一股青绿色——不是春天生机勃勃的绿,而是能够让观看者感受到湿冷,能从视觉上通到体感, 感受到被雨雾笼罩的早春的绿。
在这种春天的绿意里, 阿金和阿兰相遇了。
阿兰是村子里一个离了婚的单身女人。她在电影中一直都是扎着低马尾,面颊边留着碎发,穿着轻薄亮色的毛线开衫和碎花长裙的搭配。她有时会穿着一双拖鞋,握着一把野花在田埂上来回地走。等她回家时,手里的花也快被她掐完, 只剩下一把杂七杂八的草。
村子里的人都说, 阿兰是个被老公和孩子抛弃的疯子。阿金在见过阿兰之后却认为不是那样。在他眼里,她的行为并不特立独行, 反而非常有规律。他认为阿兰日复一日的在田埂上行走,许是在寻找, 许是在等待,许是在思念。所谓的“疯了”,完全是污蔑。老一辈的人不一定懂年轻人,一旦年轻人做出他们无法理解的思想与行为,便会用简单的“疯了”来将年轻人所有的行为合理化。
就像阿金。阿金不是没有向父母吐露自己内心的想法,但他在那样做了之后接收到的只有父母的不敢置信。爸爸说他疯了,说他变态。妈妈说他生病了, 说他在外面学坏了。也是在见到村里老人对阿兰的理解之后,阿金才更深刻的理解到父母为什么会这样。
他们在“规矩”里生活了一辈子,因而忍受不了半点理解层面之外的“叛逆”。
其实,真正奇怪的是不肯承认自己的无知,不愿意与时代进步的他们。
阿金很羡慕阿兰,也欣赏她在风刀霜剑下还能够自在的去做自己的那种洒脱。他知道任何侧目的眼光和注视都会给阿兰带来麻烦, 他当然更不想让她误会自己瞧不起她,所以他对她每一次都是那种如风吹过树林般的随意一瞥。
在阿金心里,她只是阿兰,是有思想的阿兰,是聪明的阿兰,是像兰花一样坚韧不拔生活在空谷中的阿兰。
在一个下雨天,阿兰和阿金相遇了。
那会是余寻光和覃敏拍的第一场对手戏。
在这场戏里,余寻光穿着深蓝色的外套,搭了一条黑色的工装裤。他的头发还是短发,也因前面的剧情设计刮了胡子。凌爽为了让画面更加清新,给观众一种明确的男女主恋爱的氛围,特意让化妆师下手轻点,没有给余寻光的黑眼圈和面颊上的斑点得太明显。
在设计阿兰的妆造时,凌爽特意提出需要女演员素颜。覃敏对自己的外貌有自信,没有拒绝。她拥有演员的素养,在开剧本围读会时的卷发是自己弄的一次性的,后来上戏时,那一头柔顺的黑色长发常常被一个碎花发圈束于脑后。
这场戏里,阿兰的手里需要握着一把标志性的野花,余寻光同样也被派发了道具——一篓从当地的大爷大妈那里购买的新鲜的,刚从山上挖出来的土笋。
由于戏里需要“阿金”从山上跑下来,道具师考虑到余寻光的体力,也为了方便他行动,便往背篓下垫了泡沫,只把真实的笋在上面铺了一层。
余寻光一看就说“不行”。他很感谢道具师的好意,但是……他试着提了提背篓,给左右的道具师演示:“这样背篓头重脚轻,我不好着力,反而更费劲,而且跑起来也会把上面无法着力的笋颠掉。”
凌爽明白道具师的顾虑,开口,“满上吧。余寻光有力气,能撑住。”
自己家的道具师,没有合作过,也像其他人一样小看人。余寻光,一个天天早上起来练拳的人,会连这点竹笋都背不起来?怕是上面再多扛一个他也不成问题。
等着道具师把背篓满上的功夫,余寻光还帮了一手忙,补充:“身体有了承重,脚在踩在这种被雨水泡软了的泥地里,就会展露出陷入更多泥土的细节。”
凌爽一想到待会儿有对着阿金的脚下拍特写的计划,道:“我倒是没想到这个。欸,你从哪儿琢磨出这个的?”
他刚才的话说得理所应当,就好像这些知识是他的本能。
余寻光转过身蹲下来,把竹篓的带子拨到肩上,“痕迹学知识,是当年演《刑事大案》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