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在身,穿到古代成团宠/别慌,我会扎针!(61)+番外
她好像知道为什么真正的古方都很简单,讲究“穴不过三针、药不过八味”了。
这一晚上,正屋的灯亮到半夜,直到一盏灯油烧干。
早上,翠青和水萍早早起来做饭洗衣服,小陆子打扫庭院。
顾二伯则是给前面的花墙浇水,那也是一个大活,不光是浇水,还需要随时修枝,不让花墙长得太过茂盛影响美观。
在清静的后花园里,顾沐云穿着一身干练的短衣长裤,对着后墙边的一棵花树站着。
从来到这里,她一直没有打过拳,此时不由自主拉开架势,一招一势认真练起来:并步抱拳……弓步看拳……
差不多中医学生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武术锻炼身体,太极、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
顾沐云选的是武术长拳。
她喜欢长拳的姿态舒展大方、动作灵活快速、出手长、跳得高、蹦得远,以及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动迅静定、节奏分明,虽然没有杀伤力,但很有观赏性。
顾沐云的长拳打得非常好,还在学校里拿过奖,也正因为如此,让她产生出自己是高手的误会,结果倒在菜刀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所以到这里后,她就没有再练过,一练就想家,想爸爸妈妈,想自己的狗血穿越!
此时一遍拳脚下来,只有刚开始略有生疏,还需要大脑指挥手脚去动,毕竟换了一副身体,没有了肌肉记忆。
第二遍就已经熟练流利,打完第三遍,手眼合一,已经运用自如。
今天练拳,并不是不想家了,她是想把这个自己唯一懂的套路长拳还是练起来。
虽然只是花架子,总能让身体灵活。
其实,从古到今,医生都是跟武林高手相提并论的。
很多武侠剧里,孤身行走江湖的游医,那一定是绝世高手。
绝情谷谷主,各大庄主,那一定是武林人士心里的神医。
武林高手一定懂给人疗伤,男的脱光光,女的穿肚兜,两掌就拍出淤血。
所以,古代的医生懂武术,武林人士也懂医。
所以,中医学生也练功。
针灸师需要练心意、练指力、练手法、练运气,当然这在现代是选修,不是必修。
尤其是很多理疗店经过简单培训就考证上岗的,更不懂什么是练功。
《黄帝内经》极为重视用针时医者的心意,称其为"治神",并将其作为针刺治病的要则,是针灸医生的首务。
《灵枢·官能》曰:“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
具体操作时还要强调重“神”,即精神集中,全神贯注,做到心手相合、眼心相合,用到意气行针。
针灸手法犹如蜻蜓点水,进针无痛且针感犹如潮起,渐至隆盛至减弱,病人才有痛苦消失、轻松自如之感,痛苦小而疗效好。
可是现代针推师也练,成果就跟顾沐云的长拳一样。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普通人能接触的功夫都只有套路没有心法,就是一个花架子。
能强身健体锻炼一下皮肉,距离《灵枢》中的“神”和“气”相去甚远。
昨天翻看整理顾廷柏的医书,顾沐云找到一本夹在医书中的小册子。
上面看似经络循行图,但还有一段是是非非的文字,像是什么内功心法。
顾沐云琢磨到半夜,勉强有点头绪。
现在打完长拳,活动开全身气血,她就要试一试这心法。
第54章 灸治手太阳经脉痛症
此时空气清新,晨风悠然,墙头鸟鸣阵阵。
顾沐云回想起自己已经背下来的功法心经,开始练习。
此功法有点类似八段锦,又有不同,主要是导引之术。
气沉丹田,运气走经,刚才几遍长拳都没有流汗,此时顾沐云开始汗流浃背。
跟套路长拳不同,现在练的是内劲,没有具体招式,只是将丹田之中的气运行到指尖。
说着容易,顾沐云昨天晚上就练了半夜,丹田之气没有见到有长进,胃肠之气倒是排了不少。
弄得满屋臭气熏天,幸好到了石上居之后就是她一个人住一间房,翠青才逃过一劫。
顾沐云都有些怀疑,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温养血气,通络经脉,培养气源,激活气海后的“洗筋伐髓”,以后练下去自己可以筑基。
在原身的记忆里,顾沐云没有找到学习心法的过程,只有简单吐纳。
原身是懂一些药理医理和穴位针灸的,独独没有这些心法,应该是顾廷柏没有教。
因为那本心法的册子的最后一页上写着“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顾沐云看得想笑,她是不相信这些东西的。
这跟葵花宝典第一页上写“欲练此功必先自宫”一样,无非就是要人清心寡欲不沉迷美色。
这也难怪顾廷柏只生了一个女儿,而且没有让原身修炼最关键的完本。
毕竟身处这个时代,对女子来说,婚姻子嗣很重要。
原身才十六岁,要让一个青葱似的姑娘绝情很难。
不像自己,看一本书就是一段人生,看一部剧就换一个纸片老公。
没事就看“今日说法”和“金牌调解”,到现在也算是经历十生十世、看尽身畔千帆的老人,水泥封心,心志如铁,比阉割还管用。
顾沐云一边感叹一边练功,可怜她心志如铁,丹田气海也是实心的,一早上没有练出气,只练出一身汗。
这边刚收功,小陆子就来喊她:“小姐,饭做好了!”
“好,马上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