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在身,穿到古代成团宠/别慌,我会扎针!(99)+番外
将点燃的药条隔着数层纸或者棉布,紧紧按在穴位上一到两秒,太烫则提起缓解再按,火头熄灭就点燃继续,每穴按五到七次。
这种方法叫雷火神针或者太乙神针,两者制法和操作方法一致。
不同的是雷火神针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其名称来源于明代《本草纲目》中的记载,主要针对治一切闪挫、诸骨节痛及寒湿诸气而畏刺者等病症。
太乙神针起源于清代,是在雷火神针的基础上经过改良和发展而形成的。
里面添加硫磺,治疗范围广泛,包括感冒、咳嗽、头痛、风寒湿痹症等多种病症。
除这两种药灸,还有其他药灸,比如用于外科疮疡的神灯照,治疗半身不遂的百发神针,治疗偏食消瘦、积聚痞块的消癖神针等等。
顾沐云也是第一次在金针堂使用神针灸,实在是里面的药太贵,成本高。
金针堂刚开业,自己名气不够,要是一开口就是一两银子的灸钱,得把患者吓跑,等成名医后,多少钱别人都愿意给了。
给顾二伯做灸,一是为治病,也是给水萍他们展示灸法。
顾二伯趴在理疗床上,露出患病的腰部,上面再铺几层布。
顾沐云把比普通艾条粗一倍的药艾条点燃,待烧得红红时,再把火头对着垫布按下,又快速拿起。
那一下虽然隔了布,四个学徒还是吓得站起来。
年纪最小的小陆子赶紧问:“二伯,烫不烫?”
顾二伯摇头:“不痛,只热乎乎的,很舒服。”
顾沐云用艾条连续按两次,火头熄灭,重新点燃就看向翠青等几人:“你们谁来做?”
这些学徒还不到摸针的时候,平时只做灸,此时同样为灸就有点吓人。
但中医靠实践出经验,不亲自体会是不行的,需要操作者胆大心细直接上手。
翠青、水萍两人面面相觑,小陆子和水荷年纪太小,身高不够,就直接排除在外,只有她们俩人来了。
翠青往后一靠:“让水萍来吧!我以后再做!”
自己是丫鬟,会不会医书术都不影响跟着小姐一辈子,只需要尽心伺候好主子吃喝穿戴就行。
水萍是徒弟,以后要独当一面的。
没办法,水萍硬着头皮接过重新烧红的艾条,手开始微微发抖。
顾二伯鼓励道:“怕啥,你就是把我烫了,也就是你小姑说的那啥着肤灸,效果还更好些。”
顾二伯在金针堂一直在充当教具让人练手,不光是水萍几个,也包括顾沐云,她运气点穴推拿时,顾二伯能给出准确反馈。
水萍咬咬牙,捏着灸条就使劲按下去……
“啊!”
刚刚还在鼓励人的顾二伯烫得跳起来,却是水萍用力过猛折断了艾条。
脱落的火头落在皮肉上,二百度高温谁也承受不了。
顾二伯一动,火头咕噜噜滚落下来,摔得四分五裂。
屋里瞬间烟气弥漫,大家一哄而上,七手八脚开始扑打四下飞溅的火星,顿时叽叽喳喳闹成一团。
好在飞溅出来的都是药粉,看着吓人,其实一晃就熄灭了。
不过这事就成了金针堂的反面教材,那就是遇事不许慌,心要稳,手要稳。
第86章 足三里
八月初一,在家被关半个月的乐水终于可以出门,有李员外推荐,他顺利进了李家私塾。
望子成龙的三堂嫂对东院再无好感,只说还是自家小姑子好。
东院的事已经在关口镇消声,现在换成码头上那座百花楼新来一个清倌人,容貌绝美,唱跳俱佳,很是吸引人。
金针堂的生意一直不温不火,每天从早上开始忙碌,一直到午时,下午就清闲下来。
趁着这个时间,学徒们依然是学字背穴,每个人都有顾沐云安排下来的作业。
水萍已经迷上灸法,什么着肤灸,长寿灸,隔姜灸,药饼灸,每天就琢磨此事。
见水萍对灸法有兴趣,顾沐云就又教了她化脓瘢痕灸足三里。
这是一个保健灸。
化脓灸并不是感染,而是让足三里这个穴位在被烧伤后,一直处于无菌炎状态,创口有点带液体的感觉。
《针灸大成》里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
民间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歇!”
因为足三里,中皖穴可使胃气足盛,阳气足,精血充盈,从而加强身体抵抗力,让病邪难犯。
用现代医学来讲,就是身体一直处在无菌感染中,会刺激身体自身免疫系统全部起来工作,不许懈怠,体温会一直偏高。
现在人类正常体温已经从37.2下降36.5左右,有抗生素后,人体自身的保卫战已经很少再打了。
没有炎症刺激,卫兵开始懈怠,体温越低身体越差。
就好像阴暗角落要生霉菌一样,在体内寒湿重阳气不足的环境下,各种癌细胞疯狂生长。
艾灸足三里制造炎症环境,就是人为训练身体里的士兵。
不过,灸足三里虽然好,还是有禁忌的,并不是人人适应。
只能是成人艾灸足三里,还在生长期的孩子不能灸。
因为足三里有引气下行的作用,小孩子灸足三里会出现生长迟缓,气血不合的情况。
于是,趁着现在天气已经开始转凉,不会汗水淋漓感染伤口,水萍就把顾二伯,还有她的祖父母,爹娘和叔叔婶婶都灸了。
每个人双腿上的足三里穴都烧出一个燎泡。
十七岁的顾长水没有烧灸。
顾沐云说,所谓成人就是三十岁以上的。